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脹腹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脹腹大
諸脹腹大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,泛指各種腹部脹滿膨大的病候。《黃帝內經·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明確指出: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。」此論奠定了中醫對腹脹病機的基本認識框架,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。
經典理論溯源
《內經》時期已對腹脹有系統性認識,除《至真要大論》外,《靈樞·脹論》專篇論述:「夫脹者,皆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郭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脹。」提出脹病的病位特點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區分「氣脹」、「水脹」、「血脹」等不同類型,為臨床辨證奠定基礎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諸脹腹大的形成與多臟腑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熱邪蘊結:陽明腑實熱結,燥屎內停;或濕熱蘊結脾胃,氣機壅滯
- 氣機失常:肝失疏泄,氣滯中焦;肺失宣降,影響大腸傳導
- 水濕停聚:脾失健運,水濕內停;腎陽不足,氣化不利
- 血行不暢:久病入絡,瘀血阻滯;或寒凝血瘀,腹脈不通
臨床分類
歷代醫家根據病機差異,發展出多種分類體系:
-
按病因分類:
- 食脹:因飲食不節,食滯中焦
- 氣脹:七情所傷,肝氣鬱結
- 水脹:水濕停聚,泛溢肌膚
- 血脹:瘀血內阻,脈絡不通
-
按病位分類:
- 臟脹:涉及五臟功能失調
- 腑脹:六腑傳化失常
- 脈脹:經絡氣血運行障礙
-
按性質分類:
- 實脹:邪氣盛實,如熱結、氣滯、水停
- 虛脹:正氣不足,如脾虛、腎虛
辨證要點
臨床辨證需著重以下方面:
- 察其形:腹大如鼓為氣脹,按之如囊裹水為水脹,腹壁青筋暴露為血脹
- 審其因:暴脹多實,久脹多虛;食後脹甚屬脾虛,情志誘發屬肝鬱
- 辨寒熱:口渴便秘、舌紅苔黃為熱;口淡不渴、舌淡苔白為寒
- 別虛實:拒按、脈實有力為實證;喜按、脈弱無力為虛證
治療原則
基於「諸脹腹大,皆屬於熱」的經典理論,治療當以調理氣機、清熱化濕為基本大法,具體治法包括:
- 清熱通腑:適用於陽明腑實,方如大承氣湯
- 疏肝理氣:針對肝氣鬱結,方如柴胡疏肝散
- 健脾化濕:治療脾虛濕困,方如參苓白朮散
- 溫陽利水:適用於腎陽不足,方如真武湯
- 活血化瘀:針對瘀血內阻,方如膈下逐瘀湯
歷代醫家如李東垣強調「脾胃為氣機樞紐」,朱丹溪重視「痰濕致脹」,張景岳提出「虛脹當補」等觀點,豐富了腹脹的治療理論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