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諸轉反戾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諸轉反戾
諸轉反戾為中醫經典病證名詞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載:「諸轉反戾,水液渾濁,皆屬於熱。」此語概括了一類以肢體拘攣、扭曲、反張為主要表現的病理狀態,並將其病機歸屬於熱邪為患。
名詞釋義
「諸轉反戾」一詞中:
- 「轉」:指筋脈拘急,肢體扭轉,如轉筋(俗稱抽筋)之狀。
- 「反」:即角弓反張,表現為項背強直、軀幹向後反折,如《傷寒論》所述「痙病」之態。
- 「戾」:意為屈曲不順,泛指肢體關節異常彎曲、活動受限。
三者合稱,涵蓋了因筋脈失養或邪熱燔灼所致之肢體運動功能障礙。
病機與證候
熱邪致病的機理
《內經》明言此證「皆屬於熱」,強調熱邪為關鍵病機:
- 熱灼津液:熱盛耗傷陰津,筋脈失於濡潤,導致拘急攣縮。
- 陽亢動風:肝主筋,熱極生風,引動肝風而見肢體反折、震顫。
- 濕熱蘊結:若兼水液渾濁(如小便黃濁、痰黏稠),則為濕熱交蒸,阻滯經絡。
相關證型舉隅
- 陽明熱盛:高熱伴四肢強直,見於溫病氣分證或熱極生風。
- 肝熱動風:煩躁易怒、抽搐,舌紅絳,脈弦數。
- 濕熱痺阻:身熱困重,關節腫痛屈伸不利,苔黃膩。
經典延伸
後世醫家對此多有發揮:
- 《類經》張介賓注:「轉反戾者,筋脈拘攣,故肢體反張而扭曲。」
- 《溫病條辨》吳瑭論熱痙:「熱邪劫陰,筋脈失養,反戾乃作。」
此類證候可見於現代醫學之高熱驚厥、腦膜炎、破傷風等疾病,然中醫辨證尤重「熱」之病性,治療以清熱熄風、養陰舒筋為大法,如羚角鉤藤湯、白虎湯等方之應用。
(全文完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