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豬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豬黃
豬黃為中醫病名,屬三十六黃之一,其特徵為患者口嚼白沫並從口角流出。此症記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,文中提及:「治豬黃口嚼沫從口角出,九日可治,十日疾勢已過。」意指此病若於發病九日內及時治療,尚可痊癒;若拖延至十日後,則病情轉重,難以救治。
病因病機
豬黃之成因,多與濕熱內蘊、脾胃運化失常相關。中醫認為,黃病多因外感濕熱或內傷飲食,導致濕熱鬱滯於中焦,熏蒸肝膽,使膽汁不循常道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豬黃之特殊表現為口嚼白沫,此乃濕熱上泛,擾動口腔津液所致,反映脾胃濕濁內停,氣機升降失司。
治療方法
《聖濟總錄》記載,治療豬黃宜急灸兩牙關(即頰車穴)二十七壯,次灸承漿穴二十七壯。此療法旨在通調局部氣血,祛濕化濁,緩解口沫外溢之症。
與黃疸之關聯
豬黃屬廣義黃疸範疇,然其獨特症狀使之有別於其他黃病。黃疸一般以目黃、身黃、小便黃為主症,而豬黃則以口角流沫為顯著特徵,臨床需細辨。歷代醫家對黃疸分類繁多,如《諸病源候論》分為二十八黃,《聖濟總錄》擴至三十六黃,豬黃即為其中之一,反映中醫對黃疸證候的細緻觀察。
中醫理論延伸
從臟腑辨證角度,豬黃涉及脾胃與肝膽功能失調。濕熱困脾,運化無力,則津液停聚為沫;肝膽疏泄不利,則膽汁外溢。治療上除灸法外,亦可參考清熱利濕、健脾和胃之方藥,如茵陳蒿湯、五苓散等加減,以標本兼顧。
此症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結合中醫整體觀念,可窺見其病理機轉與治療思路,體現中醫辨證論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