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豬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豬癇
豬癇為中醫癇證之一,屬「六畜癇」分類,因其發作時症狀與豬之行為相似而得名。此病名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證治》,載有「豬癇喜吐沫」之描述,意指患者發作時口吐白沫,狀如豬隻吐涎之態,故以「豬」為喻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豬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,風痰內擾所致。其病位主要與心、肝、脾相關:
- 肝風內動:情志失調或先天不足,導致肝陽上亢,化風挾痰上蒙清竅。
- 痰濁閉阻:飲食不節或脾虛濕盛,痰濕內生,隨氣逆上犯心神。
- 心脾兩虛:氣血虧損,心神失養,易受風痰觸動而發病。
臨床表現
豬癇發作時,常見以下特徵:
- 肢體抽搐:四肢拘急,動作如豬掙扎之狀。
- 口吐白沫:痰涎上湧,口中泛沫。
- 意識障礙:發作時神識昏蒙,或伴短暫失神。
- 聲息異常:偶見喉中發出類似豬鳴之聲。
辨證論治
歷代醫家對豬癇的治療以「豁痰熄風、開竅定癇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與治法包括:
- 痰火擾神證:用黃連溫膽湯加減,清熱化痰、鎮驚安神。
- 風痰閉竅證:選用定癇丸(《醫學心悟》方),配伍天麻、全蠍等熄風化痰。
- 脾虛痰盛證:以六君子湯為基礎,健脾益氣、化痰定癇。
古籍考據
除《丹溪心法》外,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亦將豬癇歸於「五癇」範疇,並與其他畜癇(如馬癇、羊癇)並列,強調其發作特異性。明代《普濟方》進一步記載針灸治法,取穴如鳩尾、豐隆等,以通調任脈、化痰開竅。
豬癇作為中醫癇證的特殊類型,體現了傳統醫學「取象比類」的診斷思維,其治療需結合個體體質與痰、風、虛等病機,綜合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