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竹筒吸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竹筒吸法
竹筒吸法,又稱「藥筒拔法」或「藥煮吸筒拔膿法」,為中醫外科傳統療法之一,主要用於瘡瘍潰後排膿不暢或毒蛇咬傷後拔毒外出。此法最早見載於元代《仙傳外科集驗方》,後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等醫籍中進一步完善其操作與藥方配伍。
器具製作
竹筒吸法所用器具為特製竹筒,選取粗細適中之竹節,一端保留竹節作為底部,另一端削去竹節形成開口。製作時需刮除竹筒內壁,使其薄而富有彈性,以利吸附。竹筒大小可依患處範圍調整,通常口徑約2至4公分,長度約10至15公分。
操作方法
- 藥煮竹筒:
將竹筒與特定中藥同置鍋中煮沸,使竹筒軟化並吸附藥性。《外科正宗》記載常用煮筒藥物包括羌活、獨活、紫蘇、蘄艾、鮮菖蒲、甘草、白芷各五錢,連須蔥二兩。此方具有辛溫散寒、解毒排膿之效,可增強拔毒作用。 - 趁熱吸附:
待竹筒煮軟後,迅速取出,甩去多餘水分,並立即將筒口緊扣於瘡口或患處。由於竹筒冷卻時內部空氣收縮,形成負壓,可將膿血或毒液吸出。 - 反覆施術:
視病情需要,可更換竹筒反覆操作,直至膿毒盡出或竹筒內吸附物轉為清稀。
臨床應用
竹筒吸法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:
- 瘡瘍潰後排膿不暢:如癰疽潰破後膿液黏稠難出,或深部膿腫引流不徹底者。
- 毒蛇咬傷:用於緊急拔除局部毒液,減緩毒素擴散。
- 寒濕痹痛:部分地區亦用於風濕痹證,藉藥筒溫通之力驅散寒濕。
機理探討
竹筒吸法與現代拔罐療法原理相似,皆利用負壓吸引作用促進局部氣血運行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法能「開泄腠理,逐邪外出」,透過機械吸附與藥性透入相結合,達到排膿解毒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此技術體現中醫「外治法」特色,強調「給邪出路」的治療原則,在傳統外科中佔有重要地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