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竹杖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竹杖穴
定位與取穴
竹杖為經外奇穴之一,首見於《肘後備急方》,其定位於後正中線(督脈循行處),與臍相對之脊骨位置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正立,倚靠竹竿測量足底至臍之高度,再以此長度從足底垂直上量至脊背正中,該處即為竹杖穴。近代《中國針灸學》明確將其列為經外穴,與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所載之「血愁穴」位置相同。
主治功效
竹杖穴主治範圍廣泛,涵蓋多種氣血失調與下焦病症:
- 腰痛:尤適用於急性腰痛不得俯仰者,配合灸法可溫通督脈,緩解經絡拘急。
- 出血症:如便血、吐血、衄血,此穴能調節氣血,引血歸經。
- 肛腸疾患:對痔瘡、脫肛具升提固脫之效,常與長強、百會等穴配伍。
- 婦科下陷症:如陰挺(子宮脫垂),通過灸療可益氣舉陷。
- 腸道慢性病:如慢性腸炎、腸結核,能健脾溫陽,改善運化功能。
操作技法
臨床多採用灸法:
- 艾炷灸:3至5壯,適用於虛寒性病症。
- 艾條灸:溫和灸5至10分鐘,適合氣血虛弱或慢性病調理。
中醫理論基礎
竹杖穴位處督脈,鄰近命門,與腎陽、先天之氣密切相關。灸之可激發督脈陽氣,溫補下元,調節衝任二脈,故對下焦虛寒、氣血下陷之症尤效。其別名「血愁」反映其止血功能,透過溫通經脈、統攝血液,達到止血目的。
文獻考據
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記載以竹杖量取穴位之法,為早期簡便取穴的範例,體現古人「同身寸」的智慧。後世醫家將此穴歸入經外奇穴系統,擴展其治療範疇,成為針灸學中調理下焦的重要輔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