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逐日經來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逐日經來
病證名,屬月經不調範疇,見載於《竹林寺婦科秘方考》。其特徵為經血非循常規週期而行,反覆點滴而下,或五日、十日間歇性來潮,一月之內可發作三四次。患者多伴面色青黃,此乃氣血失調、衝任不固之象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肝脾失調,氣血兩虛所致。肝主疏泄,脾主統血,若肝鬱氣滯,則血行不暢;脾虛失攝,則血不歸經。此外,衝任二脈虧損,亦可能導致經血不循常道,時斷時續。面色青黃,更提示氣血不足,兼有瘀滯之候。
治法方藥
- 膠艾湯(《金匱要略》)
- 組成:阿膠、艾葉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、甘草。
- 功效:溫經養血,止血調經。主治衝任虛寒,陰血不足之漏下。
- 方義:阿膠滋陰止血,艾葉溫經散寒,四物湯(歸、芎、芍、地)補血調血,甘草調和諸藥。 - 紫金丸(《竹林寺婦科秘方考》)
- 組成:五靈脂、蒲黃、赤芍、當歸、香附等(具體配伍依古籍記載略有出入)。
- 功效:活血化瘀,行氣止痛。適用於血瘀氣滯之經行不暢。
- 方義:五靈脂、蒲黃(失笑散)化瘀止血,赤芍涼血散瘀,當歸補血活血,香附疏肝理氣。
辨證要點
- 氣血兩虛證:經色淡紅、質稀,面色萎黃,舌淡脈細。治宜補氣攝血,方用歸脾湯加減。
- 肝鬱血瘀證:經色暗紫、夾血塊,胸脅脹痛,舌暗或有瘀斑。治宜疏肝化瘀,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失笑散。
此症與「經間期出血」、「崩漏」等有別,需詳辨經血周期、色質及全身症狀,以明病機所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