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逐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逐水

定義
逐水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屬攻下法之一,指運用峻烈瀉水之品,攻逐體內停聚之水飲邪氣。此法針對水濕壅盛之實證,以迅速排除積水、緩解脹滿為主要目的。

適用證候
逐水法主要用於水飲停聚所致的實證,常見臨床表現包括:

  1. 腹水(鼓脹):腹部脹大如鼓,按之堅硬,小便不利。
  2. 胸脅積水(懸飲):胸脅脹滿疼痛,呼吸轉側受限,或見咳唾引痛。
  3. 水腫實證:全身浮腫,尤以下肢為甚,伴見二便不利,脈象沉實有力。

常用藥物
逐水藥多性味峻烈,具毒性,需嚴格辨證使用。代表性藥物如下:

  • 芫花:辛溫有毒,善逐胸脅之水,常配伍大戟、甘遂。
  • 大戟:苦寒有毒,瀉水逐飲力強,主治腹水腫滿。
  • 甘遂:苦寒有毒,專攻經隧之水濕,多用於重症水腫。
  • 商陸:苦寒有毒,通利二便,兼能消腫散結。

配伍與方劑
逐水藥多與行氣、健脾之品同用,以增強療效並緩和峻烈之性。經典方劑如:

  • 十棗湯(《傷寒論》):甘遂、大戟、芫花配伍大棗,攻逐水飲的同時護衛脾胃。
  • 舟車丸(《景岳全書》):黑丑、甘遂、大戟等,用於水熱互結之實證水腫。
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水飲內停多因肺、脾、腎三臟氣化失司,水液代謝失常所致。逐水藥通過瀉下作用,直接引導水濕從二便排出,同時激發臟腑氣機,恢復水液運化功能。

注意要點
逐水法屬「峻下」範疇,需嚴格掌握適應證,避免誤傷正氣。傳統應用時,常配合扶正藥物或遵循「衰其大半而止」的原則,以防過瀉耗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