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癉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癉熱
癉熱為中醫古典病名,泛指熱性病證,或指熱勢熾盛之病理狀態。其名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如《靈樞·論疾診尺》云:「冬傷於寒,春生癉熱」,揭示外感寒邪伏藏體內,至春季陽氣升發時化熱而發病,屬「伏邪溫病」範疇。另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及:「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……」則描述熱邪鬱積臟腑,耗傷津液所致之症。
癉熱之病因病機
- 外感伏邪:冬受寒邪,未即發病,潛伏於裏,隨春溫之氣化熱外發。
- 內傷積熱:飲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化火,致熱邪內蘊,燔灼氣血。
- 臟腑熱盛:如小腸實熱、心火亢盛等,熱邪聚於局部,發為癉熱。
臨床表現
癉熱以「熱象顯著」為特徵,常見:
- 身熱熾盛,或伴煩躁不安。
- 口乾焦渴,喜冷飲。
- 小便短赤,大便乾結。
- 局部灼痛(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腸中痛」)。
- 舌紅苔黃,脈洪數或滑數。
癉熱與相關證候辨析
- 與「發熱」之別:發熱為泛稱,癉熱則專指熱勢集中或伏邪化熱之證。
- 與「火熱」之異:火熱多屬實證陽亢,癉熱則涵蓋伏邪化熱及臟腑鬱熱。
中醫治法舉隅
- 清熱瀉火:黃連解毒湯、白虎湯等,適用於氣分熾熱。
- 透解伏熱:青蒿鱉甲湯加減,引導伏邪外透。
- 通腑泄熱:大承氣湯類,治熱結腸腑之癉熱腹痛。
- 養陰清熱:熱盛傷陰者,可用竹葉石膏湯。
癉熱之辨證,須究其病位(表裏臟腑)、病性(虛實兼夾),並結合時令與體質,方得中醫「審因論治」之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