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逐水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逐水法
逐水法為中醫治法中「下法」之一,指運用瀉水功效峻烈的藥物,攻逐體內停聚之水飲,使積水從二便排出。此法主要針對水腫實證,尤其水飲停蓄於胸腹、四肢,且患者體質壯實者,方能耐受攻伐。
臨床應用
逐水法適用於以下病證:
- 懸飲:水飲停聚胸脅,症見咳唾引痛、胸悶氣促,如《傷寒論》之「十棗湯證」。
- 水臌(腹水):水濕壅滯於腹部,脹滿堅實,二便不利,如「舟車丸」所治之實證水腫。
- 陽水實證:全身浮腫,伴見口渴、便秘、脈沉實,屬水濕泛溢肌表。
常用方藥
逐水方劑多配伍峻下逐水藥,其性猛力專,需嚴格辨證使用:
- 十棗湯(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大棗):攻逐胸脅水飲,佐大棗緩和峻烈之性。
- 舟車丸(黑牽牛、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大黃、檳榔等):通利二便,行氣破滯,治水熱內壅之重症。
- 疏鑿飲子(商陸、澤瀉、赤小豆等):分消水濕,表裡雙解,用於遍身水腫。
單味藥如 甘遂(瀉水逐飲,通利經絡)、 芫花(消胸脅伏飲)、 牽牛子(瀉下通便,逐水消腫)等,均屬逐水峻藥,需炮製減毒,並配伍健脾護胃之品。
理論依據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去菀陳莝」之法,強調攻逐瘀濁水濕;《金匱要略》進一步闡述「病水者,腰以下腫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當發汗」,而水飲積聚中焦或深伏者,則需峻下逐水。逐水法體現中醫「通因通用」之治則,通過瀉下以恢復氣化,使水濕得泄,臟腑功能復常。
此類方藥多具毒性,須中病即止,避免耗傷正氣。歷代醫家亦強調「衰其大半而止」,後續以健脾溫腎等法鞏固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