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逐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逐瘀
逐瘀為中醫治法之一,屬活血化瘀法的範疇,指通過藥物或療法驅除體內瘀血,疏通經絡,以恢復氣血運行。此法廣泛應用於因瘀血內阻所致的各種病證,如癥瘕積聚、痛經、跌打損傷等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瘀血是病理產物之一,多因氣滯、寒凝、熱鬱、外傷等因素導致血液運行不暢,積滯於經絡或臟腑。瘀血形成後,可進一步阻礙氣機,引發疼痛、腫塊、出血等症狀。逐瘀法的核心在於「通」,即通過活血化瘀藥物,破除瘀滯,使氣血復歸暢通。
與相關治法的區別
- 破瘀消癥:為逐瘀法的具體應用之一,專指以峻烈活血藥(如三棱、莪朮)攻逐瘀血,消散癥塊(如腫瘤、肌瘤),力道較強,適用於瘀血久積成形的重症。
- 活血化瘀:範圍較廣,包含逐瘀在內,但逐瘀更強調「攻逐」之力,多用於瘀血明顯且病勢較急者。
常用方藥
逐瘀法常選用具有走竄特性的藥物,例如:
- 桃仁:破血行瘀,潤腸通便,善治婦科瘀血及腸燥便秘。
- 紅花:辛溫散瘀,多用於痛經、跌打損傷。
- 水蛭、虻蟲:蟲類藥,搜剔絡脈瘀血,適用於頑固瘀阻。
- 大黃:既可逐瘀通經,又能瀉下熱結,用於瘀熱互結之證。
代表方劑
- 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主治胸中血瘀,症見頭痛、胸痛、失眠等。
- 少腹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專攻下焦瘀血,如婦人經期腹痛、月經色暗有塊。
- 抵當湯(《傷寒論》):重用蟲藥,治療瘀熱蓄血之發狂、少腹硬滿。
臨床應用
逐瘀法需辨證施治,根據瘀血部位(如經絡、臟腑)及兼夾病機(如氣滯、寒凝)配伍相應藥物。例如:
- 氣滯血瘀者,配柴胡、香附以行氣活血。
- 寒凝血瘀者,加桂枝、吳茱萸以溫經散寒。
總結
逐瘀法體現中醫「以通為補」的治療思想,通過祛除瘀血,恢復氣血正常輸布,從而改善因瘀致病的諸多症狀。其用藥峻緩有別,需依病情輕重及體質強弱靈活運用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