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逐月養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逐月養胎
逐月養胎為中醫產科學重要理論,源自南北朝醫家徐之才所著《逐月養胎方》,後由唐代孫思邈收錄於《千金要方·卷二》。此學說以臟腑經絡理論為基礎,闡述胎兒在不同妊娠階段的發育特點,並提出相應的經絡調養原則,作為孕期調理、用藥及針灸禁忌之依據。
逐月養胎理論詳解
- 妊娠一月:始胚,足厥陰肝經養
胎孕初成,形如胚芽,稱「始胚」。肝主藏血,為衝任之根本,此時足厥陰肝經主司養胎。肝氣疏泄有度,可助胞宮氣血調和,奠定胎元基礎。 - 妊娠二月:始膏,足少陽膽經養
胎形漸稠,狀若脂膏,故稱「始膏」。足少陽膽經與肝相表裏,主決斷與氣機升降。此階段膽經氣血充盈,可協調肝膽功能,促進胚胎組織分化。 - 妊娠三月:始胎,手厥陰心包經養
胎兒形貌初具,名為「始胎」。手厥陰心包經代心行令,主護胎神。此時調養心包經,能安定母體情志,避免驚恐傷胎。 - 妊娠四月:受水精成血脈,手少陽三焦經養
胎兒血脈形成,依賴水穀精微化生。手少陽三焦經主司水道與氣化,通調周身氣血,助胎兒血脈濡養。 - 妊娠五月:足太陰脾經養
脾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。此時足太陰脾經氣血旺盛,可強化母體營養輸布,促進胎兒肌肉與肢體發育。 - 妊娠六月:足陽明胃經養
胃為水穀之海,與脾共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足陽明胃經氣血充盈,能助脾胃受納腐熟,供養胎兒筋骨強健。 - 妊娠七月:手太陰肺經養
肺主氣,司呼吸,通調水道。此時手太陰肺經主養,可強化胎兒氣機宣降,促進皮毛與呼吸系統成熟。 - 妊娠八月:手陽明大腸經養
大腸主傳導,與肺相表裏。手陽明大腸經氣血通暢,有助胎兒代謝穢濁,維持津液平衡。 - 妊娠九月:足少陰腎經養
腎為先天之本,主生殖與骨骼。足少陰腎經涵養胎元,助胎兒精髓充實,為分娩奠定體力基礎。 - 妊娠十月:五臟六腑俱備,待時而生
胎兒臟腑、關節、神氣皆已成熟,陰陽氣血調和,自然瓜熟蒂落。
理論與臨床意義
「逐月養胎」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的整體觀,將經絡氣血週期與胎育進程結合。此理論不僅指導古代孕期調攝,亦為針灸禁忌(如妊娠禁刺合谷、三陰交等)提供依據。然現代醫學對胚胎發育機制有更精微認識,此學說之臨床實效,尚需進一步科學驗證與整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