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癉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癉瘧

病名

癉瘧為瘧疾之一,臨床以「但熱不寒」為主要特徵,又稱「溫瘧」、「暑瘧」、「癉熱」或「陽明癉熱」。其病因病機與體質偏熱、外感邪氣密切相關,屬中醫熱性瘧疾的典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虛陽亢
    《素問·瘧論》指出:「陰氣先絕,陽氣獨發」,說明患者素體陰液不足,陽氣偏盛,邪熱內熾,發病時呈現但熱不寒之象,並伴隨「少氣煩冤、手足熱而欲嘔」等症狀。
  2. 肺熱內蘊
    原文提到「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」,意指患者肺經素有積熱,氣機壅盛,加之外感風寒之邪乘虛侵入腠理,與內熱相搏,陽氣亢盛而不得宣泄,故發為癉瘧。此類患者因熱邪專攻陽分,不及於陰,故無寒戰,僅見高熱。
  3. 熱灼陰津
    熱邪內熾,不僅外舍於分肉之間,更內藏於心,耗傷氣陰,導致「消爍肌肉」,即身體消瘦、津液虧損之象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發作時但熱不寒,或熱多寒少。
  • 兼症:心煩氣短、手足燥熱、嘔惡、肌肉消瘦、口渴引飲。
  • 舌脈:舌紅苔黃或燥,脈洪數或弦數。

治療原則

根據《景嶽全書》及歷代醫家論述,癉瘧的治療需分階段辨證:

  1. 表裏俱熱
    若表邪未解而裏熱已盛,宜「散以苦涼」,如柴胡、黃芩、石膏等清解表裏。
  2. 純熱無表
    表解後獨剩火熱熾盛,當「清以苦寒」,如黃連、知母、梔子等直折火勢。
  3. 陰虛熱盛
    若熱邪久羈,耗傷真陰,則需「壯水固元」,選用生地黃、麥冬、玄參等滋陰清熱,切忌過用苦寒以免傷正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溫瘧:同屬熱性瘧,但發作時「先熱後寒」,與癉瘧的純熱不同。
  • 暑瘧:發於夏季,兼有暑濕症狀,如胸悶、苔膩等。
  • 陽明癉熱:熱邪集中陽明經,可見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與白虎湯證類似。

古籍補充

《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》另提出「癉瘧發於三陰」之說,指邪入三陰經(太陰、少陰、厥陰)所致之瘧,臨床需結合經絡辨證與氣血盛衰細審。

癉瘧的辨治核心在於分清熱邪所在層次(衛氣營血)及陰液存耗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