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闢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闢陰

闢陰為中醫病理學名詞,出自《素問·陰陽別論》,原文記載:「腎之脾,謂之闢陰。」此概念涉及臟腑傳變關係,特指腎病影響脾臟的病理過程。

理論基礎

五行生剋關係

中醫以五行學說闡釋臟腑間的生理與病理聯繫。腎屬水,脾屬土,正常情況下,土能克水,即脾土對腎水具有制約作用。然而,當腎氣過盛或脾氣虛弱時,可能出現「反侮」現象,即本應受制的腎水反向侵凌脾土,此即「闢陰」之機理。

病理機制

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註解:「土本製水,而水反侮脾,水無所畏,是為闢陰。」意指脾土本應制約腎水,但若腎水病變(如腎陽虛衰、水濕泛濫)或脾土虛弱(如脾陽不足),則腎水失去制約,反而上逆侵犯脾土,導致水濕內停、運化失常。此類病機常見於水腫、泄瀉、痰飲等病症。

臨床表現

闢陰的病理變化可反映於以下證候:

  1. 水濕困脾:因腎水不化,上泛困脾,症見脘腹脹滿、大便溏泄、肢體浮腫、舌苔白滑。
  2. 寒濕內生:腎陽虛衰,不能溫煦脾土,導致畏寒肢冷、完穀不化、小便清長。
  3. 痰飲停聚:水濕凝聚成痰,可見咳喘痰多、胸悶心悸,甚則飲停胸脅(如懸飲)。

相關典籍延伸

除《內經》外,後世醫家對闢陰亦有發揮:
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:將闢陰歸於「臟氣相乘」範疇,強調腎脾同病時需溫補脾腎之陽。
  • 《證治準繩》:指出「水邪侮土」可致「陰濁內踞」,治療當以溫陽化氣為主,如真武湯、實脾飲等方劑。

闢陰概念體現了中醫「臟腑相關」與「病傳規律」的整體觀,對理解慢性腎病、內分泌失調等疾病的傳變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