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背脊骨折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背脊骨折法

背脊骨折法為中醫正骨手法之一,專用於治療脊椎損傷,尤其針對脊椎壓縮性骨折及脊椎錯位之復位。此法最早見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書中記載:「凡剉脊骨不可用手整頓,須用軟繩從腳吊起,墜下身直,其骨便自歸窠。」其原理在於利用人體自身重力與牽引之力,使錯位之脊椎逐漸復歸原位。

操作原理與方法
背脊骨折法以繩索懸吊為核心技術,患者仰臥,以柔軟繩索固定雙足,並徐徐吊起,使身體呈倒懸之姿。此時,脊椎因受自身重量牽引,得以自然伸展,壓迫或錯位之椎體可逐漸復原。此法強調「柔緩漸進」,避免外力強行扳動,以防二次損傷。

中醫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脊椎為「督脈」所行之路,主一身之陽氣。若脊椎受損,不僅影響骨骼結構,更可能阻滯氣血運行,導致經絡不通。背脊骨折法透過牽引調理,既能整復骨位,亦能疏通督脈,促進氣血暢行。此外,此法符合「筋喜柔而惡剛」之原則,以柔軟繩索緩解肌肉緊張,避免剛勁手法造成筋脈損傷。

適應症與應用
此法主要適用於:

  1. 脊椎壓縮性骨折:常見於外力衝擊或跌撲損傷,導致椎體受壓變形。
  2. 脊椎錯位:因姿勢不正或外力扭挫,造成小關節脫臼或偏歪。

歷史淵源與發展
背脊骨折法為古代中醫對脊椎損傷治療之智慧結晶,展現「以柔克剛」的治療思想。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出多種改良牽引技術,如配合夾板固定或藥物外敷,以增強療效。

此手法體現中醫「動靜結合」的治療理念,既重視骨骼結構之復位,亦兼顧氣血經絡之調和,為中醫骨傷科重要技術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