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拄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拄骨
拄骨,又稱鎖子骨、缺盆骨、(骨舌)骨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即現代醫學所稱之鎖骨。其位置位於膺上缺盆之外,橫貫胸廓上方,連接胸骨與肩胛骨,為上肢與軀幹連結之重要骨幹。
中醫典籍記載
據《醫宗金鑒·刺灸心法要訣》所述:「拄骨者,膺上缺盆之外,俗名鎖子骨也。內接橫骨,外接肩解也。」此處「橫骨」泛指胸骨,「肩解」則指肩關節部位。拄骨內側與胸骨相連,外側延伸至肩峰,形成肩部之框架,主司上肢活動之穩定性。
經絡與拄骨之關係
拄骨周邊分佈多條經絡,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:
- 手太陰肺經:循行於胸前,靠近拄骨內側,與呼吸功能相繫。
- 足陽明胃經:經缺盆(鎖骨上窩)穿行,影響脾胃氣機升降。
- 手陽明大腸經:從肩峰(拄骨外端)上行至頸部,主司津液輸布。
若拄骨周圍經氣不暢,可能出現肩臂痠痛、胸悶氣逆等症,臨床可透過針灸或推拿調理相關經絡。
拄骨與臟腑關聯
中醫認為,骨為腎所主,而拄骨之強健與否,亦反映腎氣盛衰。此外,其位置鄰近肺臟,故拄骨異常(如錯位、疼痛)可能影響肺氣宣降,甚而引發咳嗽、氣短等症狀。
拄骨於傷科之應用
傳統傷科重視拄骨之整復,若因外力導致脫位或骨折,須以手法復位,並配合夾板固定。明代《證治準繩》提及:「鎖子骨傷,先用手法捺正,後以竹片夾縛。」顯示古代對拄骨損傷處置之嚴謹。
綜觀之,拄骨不僅為軀幹與上肢之樞紐,更與經絡、臟腑功能相連,於中醫理論中兼具解剖與生理意義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