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煮拔筒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煮拔筒法
煮拔筒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,主要用於吸拔膿毒、瘀血等病理產物,以達排毒消腫之效。此法最早見於明代陳實功所著《外科正宗》,書中記載:「須將藥筒對頂拔提」,「不妨隨將藥筒預先煮熱,對孔竅合之,良久候溫取下,如拔出之物血要紅而微紫……」,即利用竹筒經煮沸後產生負壓,吸附於患處,以引邪外出。
操作方法與原理
- 製筒選材:傳統多以竹筒為工具,因其質地輕盈且耐熱,筒口需平整光滑,避免損傷肌膚。竹筒大小依患處範圍而定,通常直徑約3至5公分,長度10至15公分。
- 煮筒備用:將竹筒置於藥湯中煮沸,常用藥物如羌活、獨活、艾葉等辛溫行散之品,以增強溫通經絡、活血排膿之效。煮沸後趁熱取出,迅速倒扣於患處。
- 吸附引邪:竹筒因熱脹冷縮,冷卻後內部形成負壓,緊吸皮膚,使局部氣血聚積,促進膿液或瘀血排出。吸附時間約10至15分鐘,待筒溫降低後輕旋取下。
臨床應用
此法多用於癰疽瘡瘍初起或已成膿階段,尤其適用於「託毒排膿」之需。透過物理吸附與藥力協同,能疏通經絡滯氣,改善局部氣血壅滯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:「拔筒法能引毒外出,減其腫勢」,強調其消腫止痛之效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,癰疽多因熱毒壅聚、氣血瘀阻所致。煮拔筒法結合「溫通」與「負壓」作用,符合「開門逐寇」之治則,使邪有出路。竹筒吸附時,局部呈現「紅而微紫」之色澤,反映氣血得以宣通,符合「瘀去新生」之理。
此技法屬古代「角法」之演變,後世拔罐療法亦受其啟發,然煮拔筒法更側重於外科實證,兼具藥療與器械之效,體現中醫外治「簡、便、驗、廉」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