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煮藥拔罐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煮藥拔罐法

煮藥拔罐法,又稱「藥筒法」或「煮拔筒法」,屬中醫外治法中水罐法的一種,最早記載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。此法結合中藥煎煮與拔罐技術,利用藥性與熱力的雙重作用,達到溫通經絡、祛濕散寒、活血化瘀之效。

操作方法

  1. 選材製罐:傳統以竹筒為罐具,因其質輕、耐熱且具吸附藥性之特性。竹罐需預先浸泡,避免乾裂。
  2. 煎煮藥液:將中藥(如艾葉、紅花、羌活、獨活等溫經散寒之品)加水煎煮成濃汁,藥方可依病症調整。
  3. 煮罐吸附:竹罐置於藥液中同煮,沸後取出,趁熱迅速扣於患處。罐內蒸汽遇冷凝縮,形成負壓吸附於體表。
  4. 留罐與起罐:一般留置10–15分鐘,待局部皮膚呈現瘀紅或充血後取下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• 藥效透皮:藥液煎煮時,竹罐吸收藥性,透過熱力導入腠理,增強祛邪扶正之效。
  • 溫通作用:熱罐能擴張局部毛細血管,促進氣血運行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寒者熱之」的治療原則。
  • 經絡調節:結合穴位拔罐(如背俞穴),可調節相應臟腑功能,常用於風濕痹痛、寒濕腰痛等證。

臨床應用

此療法適用於寒濕型疾病,如:

  • 風濕性關節炎:藥液常配伍川烏、草烏以增強散寒止痛之效。
  • 陳舊性損傷:配合活血藥如當歸、乳香,助化瘀生新。
  • 感冒初起:選用紫蘇、荊芥等解表藥,透過背部拔罐發散風寒。

煮藥拔罐法融合藥療與物理刺激,體現中醫「內病外治」的整體觀,為傳統技法中具特色之療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