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煮針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煮針法

煮針法為古代中醫處理針具的一種特殊技法,主要透過藥物煎煮以淨化針具並增強其療效。此法首見於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,後為明代針灸家高武收錄於《針灸聚英》,並評述其「解鐵毒」之效,雖非《黃帝內經》原旨,然於臨床應用確具輔助價值。

煮針步驟與藥物配伍

  1. 初煎去垢
    以烏頭、硫黃、麻黃、木鱉子、烏梅等辛溫解毒之品,置於瓷石器內煎煮一日。此階段目的在清除針具表面雜質,並借藥物性味初步滲入針體,以中和金屬燥烈之氣。
  2. 次煎養針
    換用沒藥、乳香、當歸、花蕊石等活血化瘀、通絡定痛之藥,續煎一日。此步驟旨在使針具吸附藥性,臨床施針時可藉針體所帶藥氣,輔助行氣活血之效。
  3. 後製處理
    針具經藥液浸煮後,以瓦屑打磨至表面光潔挺直,再塗抹松子油防鏽,最後收貯備用。松子油性潤,能避免鐵針氧化,亦符合中醫「潤燥相濟」之理。

理論依據

高武提出煮針可「解鐵毒」,此說源自古人認為金屬器具直接入體可能攜「金毒」,而辛溫藥物能制其剋伐之性。另從中醫「藥氣相染」觀點,針具吸附藥物後,可於刺絡時微調經氣運行,尤適用於寒痹、瘀血等證。

現代演變

隨針灸器械發展,不鏽鋼針具已取代傳統鐵針,且現代消毒技術(如高溫高壓滅菌)更為精密安全,故煮針法今已罕用。然其結合藥理與針術的思路,仍體現中醫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的臨床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