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杼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杼骨

杼骨,又稱膂骨,為中醫解剖結構名詞,首見於《靈樞·背腧》。其定位於人體背部,特指第一胸椎棘突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所過之處,亦為背部腧穴定位之重要骨性標誌。

中醫理論中的杼骨

  1. 經絡聯繫
    杼骨所處之位,上接大椎穴(第七頸椎棘突下),下連陶道穴(第一胸椎棘突下),為督脈氣血由頸部轉入胸背部之關鍵節點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脊柱兩側,其背部腧穴(如大杼穴)亦以杼骨為基準進行取穴,反映其與臟腑經氣輸注之密切關係。
  2. 與大杼穴的關聯
    《靈樞·背腧》提及:「背中大腧,在杼骨之端。」此處「大腧」即指大杼穴(膀胱經第十一穴),位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1.5寸。大杼為八會穴之骨會,主司骨病,而杼骨作為其解剖基礎,象徵骨骼系統與經絡氣血之樞紐作用。
  3. 生理與病理意義
    杼骨區域若出現異常(如棘突偏歪、壓痛),中醫可能認為與風寒襲表督脈氣滯膀胱經氣血不暢相關,常見於項背強痛、肩胛不舒等症。歷代醫家亦重視此處作為診察風邪入侵或筋骨勞損之參考。

古典文獻佐證

  • 《類經》註解:「杼骨者,頸項之骨節也。」強調其為頸胸交會之樞機。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載大杼穴「在項第一椎下」,進一步明確杼骨於針灸定位之重要性。

杼骨雖為單一骨性結構,然其透過經絡聯繫與腧穴效應,在中醫理論中承載調節氣血、維繫筋骨平衡之功能,為臨床辨治背部疾患與經絡調理之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