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擔截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擔截為針灸術語,首見於元代馬丹陽《天星十二穴治雜病歌》:「合提用法提,合截用法截。」其概念於針灸操作中具多重意涵,主要可分為以下兩類詮釋:
一、取穴法之別
明代《針灸問對》明確區分:
- 截法:指單取一穴施治,強調「專一性」。如治頭痛獨取合谷穴,以單穴直攻病所。
- 擔法:指同時取兩穴配合,或左右對稱取穴,或上下經穴呼應。如內關配公孫調理衝脈,或雙側足三里同刺以健脾胃。此手法體現「陰陽互濟」「上下相引」的中醫整體觀。
二、補瀉手法之異
明代《針灸大成》結合提按補瀉,提出另一層解讀:
- 截法屬補:
以「按法」為核心,針刺得氣後,將針柄向下輕按(如豆許),使氣隨針入,符合「隨經氣而行」的補法原則。《針灸問對》更補充:「左手推按謂之截」,強調進針時輔以押手按壓,引導經氣內聚。 - 擔法屬瀉:
以「提法」為主,得氣後將針稍退(約一豆距離),配合右手提引針柄,使邪氣外泄,符合「迎經氣而奪」的瀉法特點。此操作亦稱「迎法」,與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「迎而奪之」呼應。
學術淵源與臨床意義
擔截理論實則融合了《內經》補瀉思想與金元時期臨床經驗:
- 氣機調控:擔法通過提引激發經氣流動,適用於氣滯、實證;截法藉按壓固攝氣血,多用於虛證。
- 配穴哲學:反映「一穴主導」與「雙穴協同」的治療策略差異,如急救多用截法取人中,慢性調理則擔法選雙穴。
- 手法演變:後世「燒山火」「透天涼」等複式手法中,可見擔截提按技術的延伸應用。
此術語至今仍影響針灸配穴與操作規範,展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的靈活思維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