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駐節風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駐節風
病名:駐節風為中醫外科病證之一,特指膝、肘關節腫大之症候。其名源於《外科問答》,書中記載:「若兩膝肘同發,或一膝一肘併發,方可名駐節風。」意指此病多見於膝、肘關節同時或交替發作,關節局部腫脹疼痛,活動受限,與「鶴膝風」相似,然病位更廣,涉及多處大關節。
病因病機:
駐節風之形成,多因風、寒、濕三邪外襲,或內傷氣血不足,導致經絡痹阻,氣血運行不暢,痰瘀互結於關節而成。其病機與痹證相通,屬「痺證」範疇,尤與「著痺」「痛痺」相關。若久病不癒,可致關節變形,甚則筋肉萎縮。
臨床表現:
- 關節腫大:膝、肘關節局部腫脹,皮色或如常,或微紅熱,觸之堅硬。
- 疼痛拘急:關節疼痛,屈伸不利,遇寒加重,得溫稍緩。
- 病程纏綿:發作緩慢,反覆難癒,嚴重者可致關節畸形。
鑑別診斷:
- 鶴膝風:多單發於膝關節,腫如鶴膝,病位較局限,而駐節風常累及雙膝或膝肘並見。
- 歷節風(痛風):關節疼痛遊走不定,多伴紅腫熱痛,與駐節風之寒濕偏重者不同。
治法與方藥:
中醫治療以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為主,兼顧調補氣血。
- 內治:
- 風寒濕阻:選用「獨活寄生湯」加減,或「蠲痹湯」以溫經散寒。
- 痰瘀互結:以「身痛逐瘀湯」合「二陳湯」化瘀祛痰。
- 氣血虧虛:可用「十全大補湯」補益氣血,強健筋骨。
- 外治:
- 以艾灸、溫針療法疏通經絡,或外用「川烏、草烏」等辛溫藥材熬膏貼敷。
相關文獻:
《外科問答》明確指出駐節風之病位特徵,後世醫家多將其歸於「痺證」論治,並參考「鶴膝風」治法加以變通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提及關節腫大之證,強調需辨明寒熱虛實,不可一概而論。
駐節風一病,反映了中醫對關節病變的細緻辨證,其治療需結合患者體質與病邪性質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