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柱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柱骨

柱骨為中醫骨骼名詞,其涵義於歷代醫籍中略有分歧,主要可分為兩種解釋:

  1. 指鎖骨

    • 柱骨又稱「鎖子骨」、「缺盆骨」或「巨骨」,位於胸廓上方,連接胸骨與肩胛骨。《醫宗金鑒・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:「柱骨者,膺上缺盆之外,俗名鎖子骨也。內接橫骨,外接肩解也。」此處明確指出柱骨即鎖骨,其內側與胸骨(橫骨)相連,外側延伸至肩關節(肩解),為上肢與軀幹連結之要處。
    • 鎖骨在中醫理論中與「手陽明大腸經」相關,該經脈循行經過鎖骨上窩(缺盆),並與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若柱骨部位出現疼痛或活動受限,可能與經絡阻滯或外傷有關。
  2. 指頸椎

    • 另一說法見於清代沈彤《釋骨》:「骨三節,植頸項者,通曰柱骨。」此處將頸椎稱為柱骨,強調其直立支撐頭頸的功能。頸椎共七節,上承顱骨,下接胸椎,為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所過之處,與腦髓、五官功能及全身陽氣調節息息相關。
    • 中醫認為,頸椎(柱骨)的錯位或勞損可能影響經絡氣血,進而引發頭痛、眩暈或肩背不適等症,需透過手法正骨或針灸調理。

中醫應用與理論關聯

  • 經絡聯繫:柱骨(無論鎖骨或頸椎)均為多條經脈循行之路徑。鎖骨處為缺盆穴所在,屬足陽明胃經;頸椎則與督脈、膀胱經交會,故柱骨異常可能反映相應臟腑病變。
  • 傷科與正骨:柱骨的結構穩定與否直接影響上肢活動及頭頸姿勢。傳統傷科治療鎖骨骨折(柱骨傷)時,強調手法復位與夾板固定;頸椎問題則常配合推拿或導引術以舒筋通絡。

名詞考據
柱骨一詞的雙重解釋,反映中醫對骨骼功能的不同側重。鎖骨之說側重其連接軀幹與肢體的「樞紐」作用;頸椎之說則強調其「支柱」形態,二者皆符合「柱」字本義。歷代醫家根據臨床經驗與解剖觀察,賦予此名詞多元涵義,亦體現中醫理論的靈活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