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柱骨之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柱骨之會
經穴名,出自《素問·氣府論》,指頸項與肩膀相交之處,具體定位於兩側天鼎穴所在。《素問·氣府論》載:「柱骨之會各一。」清代醫家高世栻註解:「柱骨,項骨也,謂項肩交會之處,兩天鼎穴。」
中醫理論解析
-
解剖定位
- 柱骨,即頸椎,為頭部與軀幹之樞紐,支撐頭部並協調肩頸活動。
- 「柱骨之會」特指頸肩交接的區域,此處肌肉筋膜交錯,為氣血運行與經絡聯絡之要衝。
-
經絡聯繫
- 天鼎穴屬手陽明大腸經,位於頸側,胸鎖乳突肌後緣,與咽喉、肩臂功能密切相關。
- 此區域亦鄰近足少陽膽經、手太陽小腸經等循行路徑,故氣血瘀滯時易見肩頸僵痛、頭項強直等症。
-
生理與病理意義
- 氣血樞紐:柱骨之會為清陽之氣上達頭目、濁陰之氣下歸軀幹的關鍵通道,若外感風邪或勞損積瘀,可致氣機壅滯,出現「項如拔」等症狀(見《靈樞·經脈》)。
- 臨床關聯:此處異常可反映大腸經或周邊經絡病變,如《針灸甲乙經》提及天鼎穴主治「暴喑氣哽,喉痹咽腫」,顯示其調節氣機、疏通經絡之效。
-
古典文獻佐證
- 《靈樞·本輸》論及「柱骨」與督脈、陽經之聯繫,強調其「通調陰陽」的作用。
- 後世醫家如張介賓《類經》進一步闡釋,柱骨之會為「諸陽之會」,與頭面五官疾病治療相關。
此名詞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經絡理論」之結合,臨床可透過針刺、推拿此區域,調理相關經脈氣血,以達治療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