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祝登元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祝登元(1599年-1665年),字茹穹,浙江衢州人。弱冠為諸生,平生淡仕途,醫術精,察脈精而效驗著。撰《心醫集》二卷(1650年)。提出十種養生處世之法及與患病有關之十種時弊,指出「聽巫不聽醫」、「用本草諸書而不深知」等,於後世醫葯學發展有一定影響。

祝登元,字茹穹,浙江衢州人。弱冠為諸生,平生淡仕途,醫術精,察脈精而效驗著。撰《心醫集》二卷(1650年)。提出十種養生處世之法及與患病有關之十種時弊,指出「聽巫不聽醫」、「用本草諸書而不深知」等,於後世醫葯學發展有一定影響。

《心醫集》原文如下:

心醫集卷上

凡人之生,必有心焉。心者,五臟六腑之主,百骸四肢之元,精神魂魄之府也。心之為用,莫大乎思慮。思慮之過,則心勞而神耗;神耗則精竭,精竭則髓枯,髓枯則骨痿,骨痿則肉消,肉消則氣衰,氣衰則病生。病生則死矣。

夫心之為病,有內因而生者,有外因而生者。內因者,即七情所傷;外因者,即飲食所傷。七情所傷,則心火內熾;飲食所傷,則脾胃受損。心火內熾,則心神不安;脾胃受損,則氣血不足。心神不安則思慮不遂,氣血不足則精髓枯竭。精髓枯竭則骨痿肉消,骨痿肉消則氣衰病生。

夫治心之法,必先治其因。內因者,當戒七情;外因者,當節飲食。戒七情則心火自熄;節飲食則脾胃自和。心火熄則心神自安;脾胃和則氣血自足。心神安則思慮自遂;氣血足則精髓自充。精髓充則骨堅肉實,氣盛病消。

夫治心之法,又有內治與外治之分。內治者,即服藥以治其內;外治者,即針灸以治其外。服藥以治其內,當以清心火、補心血、益心氣之藥為主。針灸以治其外,當以平肝火、健脾胃、益腎氣之穴為主。

夫治心之法,不外乎內治與外治。內治以藥為主,外治以針灸為主。但內治之法,須先以外治之法為輔;外治之法,須先以內治之法為主。蓋外治之法,雖可速效,但其效不長久;內治之法,雖效不速,但其效可持久。故治心之法,當內外兼治,方可奏效。

心醫集卷下

夫心之為病,有急症而生者,有慢性而生者。急症者,即心痛、心悸、心煩、心慌等;慢性者,即心悸、心慌、心煩、心痛等。急症者,當急救;慢性者,當慢治。急救之法,當以針灸為主;慢治之法,當以藥物為主。

夫治心之法,有一般之法,有特殊之法。一般之法,即前所述之法;特殊之法,即因人而異,因病而異。治心之法,雖有一般之法,但其法不一定適合於每個人;治心之法,雖有特殊之法,但其法不一定適合於每種病。故治心之法,當因人而異,因病而異。

夫治心之法,有簡單之法,有複雜之法。簡單之法,即前所述之法;複雜之法,即因人而異,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