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擔肩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擔肩瘤

病名
擔肩瘤,又稱「肩擔瘤」或「擔肩癰」,屬中醫外科病症之一,因長期肩負重物,摩擦肩井穴部位,導致局部肌膚增厚或形成腫塊。此病首載於明代《外科啟玄》卷九,多見於體力勞動者或需長期負重之人。

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因肩部長期受壓,局部經絡受阻,氣血運行不暢,致使瘀血凝滯,痰濕聚結而成。《外科啟玄》指出,肩井穴為足少陽膽經要穴,若此處反覆受外力摩擦,易使氣血鬱結,久而形成腫物。此外,若患者體質偏於痰濕或氣滯血瘀,更易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初期可見肩井穴周圍皮膚增厚,觸之稍硬,形如脂肪墊,按壓或有輕微疼痛。若病情進展,腫塊逐漸增大,質地堅硬但未至石硬,表面光滑,邊界清晰。嚴重者局部熱毒蘊結,可化膿成癰,伴隨紅腫熱痛,甚則潰破流膿。

辨證分型

  1. 氣滯血瘀型:腫塊堅實,色暗紅或青紫,按之疼痛,舌質暗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  2. 痰濕凝結型:腫物柔韌,皮色如常,伴肢體困重,舌苔白膩,脈滑。
  3. 熱毒蘊結型:局部紅腫灼熱,疼痛劇烈,或見膿腫成膿,舌紅苔黃,脈數。

治療原則
以活血化瘀、散結消腫為主,兼顧調理氣血與祛痰濕。若已化膿,則需清熱解毒、托毒排膿。外治可配合膏藥敷貼或針灸疏通經絡。

古籍參考
《外科啟玄》提及:「擔肩瘤者,因負重擔,磨擦肩井,血脈不通,結而成瘤。」強調預防為先,避免持續摩擦刺激。若膿成,治法可參照「外癰」條目,以切開引流或藥線排膿為宜。

補充說明
中醫認為,肩井穴為手足少陽、陽維脈之交會處,若此穴氣血瘀滯,可能影響頭頸部經絡運行,故早期治療尤為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