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疰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疰布

疰布為經外穴之別名,又稱「注市」,屬中醫針灸學中之特定穴位。此穴位於人體特定部位,臨床應用主要涉及氣血調理與特定病症之治療。

定位與取穴

疰布之具體位置,歷代醫籍記載略有差異,然多依據《針灸甲乙經》及後世醫家之補充,其定位可參照鄰近經絡與解剖標誌。一般而言,注市多位於軀幹或四肢之特定區域,與三焦經或膀胱經循行路線相關,取穴時需結合患者體態與骨度分寸法。

主治與功效

疰布穴在中醫理論中,主要用於調理氣機鬱滯及水濕停聚之證。其功效包括:

  1. 行氣活血:針對氣滯血瘀所致之局部疼痛或腫脹,針刺或艾灸此穴可疏通經絡。
  2. 利水消腫:對於水濕內停引發之肢體浮腫或痰飲證,可配合其他穴位共奏健脾化濕之效。
  3. 鎮靜安神:部分醫家認為此穴能緩解因氣逆或肝鬱引起之心神不寧。

操作與技法

臨床運用疰布穴時,多採用針刺或艾灸之法:

  • 針刺:直刺或斜刺,深度依部位而定,通常以得氣為度,手法可選平補平瀉。
  • 艾灸:適用於虛寒證,以溫和灸或隔薑灸為主,每次5-7壯。

理論依據

疰布之作用機制,可從中醫經絡理論解釋。其所在位置多與「氣街」或「標本根結」相關,為氣血轉輸之樞紐。如《靈樞·衛氣》提及「氣在腹者,止之背俞與衝脈於臍左右之動脈者」,注市或與此類氣血輸布路徑相應。

文獻考證

古代醫籍中,疰布之名可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及《針灸集成》,然記載簡略。後世醫家如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亦提及此穴,歸類於「奇穴」,強調其特殊療效。現代針灸學則進一步探討其與神經節段支配之關聯,擴展其應用範疇。

疰布穴之臨床價值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與「異病同治」之原則,需結合辨證靈活運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