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疰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疰夏
病名,又稱注夏,為夏季常見病證,屬中醫「暑病」範疇,多因正氣不足、暑濕內侵,或脾胃虛弱、濕熱留滯所致。其特徵為每逢春夏之交或夏季發病,症狀多見頭暈倦怠、身熱食少,且易反覆發作,與季節氣候密切相關。以下分述其病因病機及證治要點:
一、病因病機
- 暑熱傷氣陰:夏季陽氣外浮,暑邪易耗氣傷津,若素體氣虛陰虧,則見眩暈、自汗、心煩等症。
- 濕困脾胃:長夏濕氣當令,脾胃運化不及,濕濁內停,導致肢體困重、食欲不振,甚則形成「暑痿」。
- 陰陽失調:勞倦內傷或久病體弱者,陰陽氣血失衡,遇春夏陽氣升發之際,症狀加劇,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言「春夏劇,秋冬瘥」。
二、臨床表現
依證型不同,可分為三類:
- 暑傷元氣型:見於《丹溪心法》,症見突然眩暈、頭痛、身倦腳軟、體熱食少、呵欠頻作、心煩自汗,脈虛數。
- 勞損陰虛型: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所述,手足煩熱、寒精自出(男子遺精)、腳酸削不能行、小腹虛滿,脈浮而無力。
- 濕熱痿躄型:又稱「夏痿」,屬《醫碥》所載「痿發於夏」,症見四肢倦怠無力、肌肉消瘦、納呆,甚則痿軟難行,苔黃膩。
三、治法方藥
-
益氣養陰,清暑化濕
- 暑傷氣陰者,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合清暑益氣湯(東垣方),或補中益氣湯去升提之柴胡、升麻,加麥冬、五味子、黃柏。
- 若兼濕重,可佐藿香、佩蘭、茯苓等芳化淡滲。
-
溫中補虛,調和陰陽
- 勞損虛寒者,選黃芪建中湯(黃芪、桂枝、芍藥、甘草、薑、棗、飴糖),溫補脾胃,緩急止痛。
-
健脾祛濕,清熱通絡
- 濕熱痿證,可用李東垣清燥湯(黃芪、蒼朮、白朮、陳皮、澤瀉等)或四妙丸(蒼朮、黃柏、牛膝、薏苡仁),清利下焦濕熱。
四、古籍論述補充
- 《時病論》強調「疰夏」與暑邪關係,提出「暑傷氣」為本,治療需顧護元氣。
- 《醫碥》指出「夏痿」與脾胃濕熱相關,非獨虛證,濕濁不化亦能致痿,治法當分虛實。
此病與現代醫學「夏季倦怠症候群」或「慢性疲勞」部分表現相似,然中醫辨證尤重整體氣機調節,結合時令與體質,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