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疰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疰夏,又名註夏,是指夏令季節發病的一種病證。其證狀包括忽然眩暈、頭痛、身倦、腳軟、體熱、食慾減少、頻繁欲呵欠、心煩、自汗等。治療方面宜益氣養陰、消除暑熱,常用補中益氣湯去除柴胡、升麻,並加入麥冬、五味、黃柏、生脈散等藥物(見《時病論》)。

疰夏也是勞病的一種表現形式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記載:“勞病的特點是脈搏浮躁,還伴有手足煩熱,寒精自出,腳酸乏力不能行走,小腹虛滿,夏天病情尤為嚴重,秋冬則有所改善,這就是所謂的疰夏病症。”治療常使用黃芪建中湯。

疰夏也是夏季痿病的別稱。《醫碥》中提到:“夏天發生的痿病,在俗間被稱為疰夏。”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“疰夏是脾胃功能虛弱的病症。然而,即使是由於脾胃功能虛弱所引起,也必然與胃部的濕熱和濕氣滯留有關。古代人稱夏天發生的痿病為疰夏。”疰夏的症狀包括倦怠、四肢無力、消瘦、食慾不振。更多相關內容可參考暑病條目。

疰夏的病因主要是由於夏季暑熱對人體陽氣過盛、陰液不足的損傷,導致脾胃虛弱,濕熱內生,留飲停滯,從而引發倦怠乏力、四肢無力、食慾不振、大便溏薄、小便短赤、舌質淡紅、苔薄白、脈細弱等症狀。

治療疰夏主要以益氣養陰、清暑化濕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補中益氣湯、生脈散、黃芪建中湯等。

預防疰夏的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,避免過度勞累。
  2. 飲食要清淡,減少攝取辛辣油膩的食物。
  3.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激動。
  4. 適度進行體育鍛煉,增強體質。

如果出現疰夏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