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蛀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蛀疳

蛀疳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下疳瘡瘍生於陰莖者,屬前陰瘡瘍範疇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外科心法要訣》卷六十九,歸類於「下疳」門下,因其瘡形潰爛如蛀蝕之狀,故名「蛀疳」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蛀疳多因濕熱毒邪下注肝經,或外感淫毒穢濁之氣,蘊結於陰器所致。其病機與下疳相通,主要涉及肝、腎二經。肝經循行繞陰器,濕熱鬱滯肝經,久而化火成毒,腐蝕肌膚;或房事不潔,染受毒邪,致局部氣血壅滯,血肉敗腐而成瘡。

臨床表現

蛀疳初起可見陰莖局部紅腫熱痛,繼而潰爛成瘡,瘡面凹陷如蛀孔,邊緣不整,膿血夾雜,久不斂口。嚴重者瘡毒深陷,可伴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(中醫稱「橫痃」),或發熱、口苦、小便赤澀等全身濕熱證候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清肝瀉火、解毒利濕為主,內外同治:

  1. 內治

    • 濕熱下注證:選用 龍膽瀉肝湯(《醫宗金鑒》)加減,以龍膽草、黃芩、梔子清肝瀉火,澤瀉、車前子利濕解毒。
    • 毒盛腐潰證:可配合 黃連解毒湯(《外台秘要》)合 五味消毒飲(《醫宗金鑒》),加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    • 久病陰傷證:若潰後陰血耗傷,可酌加生地、當歸、玄參養陰活血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時,以 金黃散(《外科正宗》)調敷,清熱消腫。
    • 潰後腐肉未脫,用 九一丹(《醫宗金鑒》)提膿祛腐;膿盡後以 生肌玉紅膏(《外科正宗》)生肌收口。

古籍考據

《醫宗金鑒》提及蛀疳與下疳同源,但強調其瘡形特異,需辨明濕熱與毒邪孰輕孰重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「蛀蝕深陷者,多屬肝腎陰虧,毒伏難化」,提示久病需顧護陰液。

蛀疳之辨治,體現中醫「辨證求因」之特色,結合局部與整體,調理經絡氣血以祛邪愈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