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築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築法
築法為中醫推拿手法之一,最早記載於唐代孫思邈所著之《備急千金要方》。此法以空拳握持,運用腕部或前臂之力,有節奏地敲擊治療部位,屬於「叩擊類手法」的一種。其作用力較為柔和,能透過震盪傳導至深層組織,達到疏通經絡、行氣活血之效。
操作要領
- 握拳方式:五指微屈,拇指抵於食指側,形成中空之拳,掌心留有空隙,以減緩衝擊力。
- 施力技巧:以腕關節為主動,帶動前臂輕柔上下擺動,使拳心平穩接觸體表,避免硬性撞擊。
- 節奏與頻率:動作需連貫均勻,每秒約2至3次,依病情調整輕重緩急。
臨床應用
築法常用於肌肉豐厚處,如肩背、腰臀及四肢,適用於以下證候:
- 氣滯血瘀:緩解局部痠脹麻木,促進氣血運行。
- 經絡痹阻:配合循經取穴,鬆解筋膜黏連。
- 虛寒證:輕叩背俞穴(如脾俞、腎俞),助陽氣溫煦。
中醫理論基礎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按蹻導引」之理,築法亦屬此範疇,透過機械性刺激激發經氣,調和陰陽。其空拳設計符合「剛柔相濟」原則,既避免掌擊之剛猛,又較指叩深透,尤適合體弱或需長期調理者。
與其他手法的區別
- 與拍法相異:拍法以虛掌拍打,作用較表淺;築法則以拳心震盪,力道更集中。
- 與擊法對比:擊法多用指尖或掌根,刺激較強;築法則屬中等力度,偏重滲透性。
此手法需結合辨證施治,根據患者體質與病機調整,方能顯其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