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箸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箸針

箸針為中醫傳統針具之一,最早記載於明代《外科正宗》。其製作方式簡便,多以竹筷為基底,於頂端固定針具,用於刺血或火針療法。近代亦有改良用法,如於竹筷頭橫向固定數枚縫衣針,製成簡易皮膚針,用於淺刺或叩刺療法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  1. 刺血療法
    箸針於刺血時,多用於點刺特定穴位或瘀絡,以疏通經絡、瀉熱解毒。中醫認為「血實宜決之」,對於熱毒壅滯、氣血瘀阻之症,如癰腫瘡瘍或局部充血疼痛,刺血可引邪外出,調和營衛。
  2. 火針療法
    若將箸針加熱後使用,即屬火針範疇。火針具有溫通經脈、散寒除濕之效,適用於寒痹、陰疽或頑固性皮膚疾患。其熱力能直達病所,促進氣血運行,化解凝滯。
  3. 皮膚針用法
    近代以多針並排的箸針,類似梅花針或七星針,運用腕力輕叩皮膚,刺激皮部或十二皮部。此手法可激發衛氣,調節經絡功能,多用於虛證或慢性病的輔助治療,如麻木不仁、氣血虛弱等。

歷史淵源與演變

箸針的出現反映古代醫家因地制宜的智慧,利用日常竹筷結合針術,擴展治療手段。其結構雖簡,卻涵蓋刺絡、溫灸、淺刺等多重技法,體現中醫「簡便效廉」的特色。隨時代演進,箸針的形制雖漸被專業針具取代,但其原理仍影響現代針灸工具的設計,如叢針、滾針等皆可見其影子。

箸針的應用,彰顯中醫「外治法」的靈活性,亦為針灸學中工具與技法多元化的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