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爪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爪黃

病名:爪黃為中醫三十六黃之一,首載於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,屬黃疸病證的一種特殊類型。其特徵為黃疸伴隨明顯的精神症狀及肢體拘急,病情較為急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爪黃的成因多與濕熱熾盛、燔灼營血有關。濕熱之邪內蘊肝膽,疏泄失常,膽汁外溢而發黃;熱邪上擾心神,則見言語狂亂;濕熱阻滯經絡,氣血運行不暢,故身體急強、四肢疼痛。此病機關鍵在於濕熱夾毒,內攻心包,屬陽黃範疇,但較普通黃疸更為險惡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面目及全身皮膚鮮黃如橘色(陽黃特徵),口苦舌乾。
  2. 神志異常:言語錯亂、躁動不寧,甚則發狂奔走,此為熱毒擾心之象。
  3. 經絡拘急:身體強直、四肢疼痛,因濕熱壅滯筋脈所致。
  4. 行動受限:行履不得,反映氣血阻滯、筋骨失養。

治法

  1. 外治法
    • 灸烙法:選用特定穴位(如肝俞、膽俞、陽陵泉等)施以灸療或烙法,以疏通經絡、瀉熱解毒。此法見於《聖濟總錄》,為宋代治療急症黃疸的特色手段。
  2. 內服方藥
    • 瓜蒂散(《傷寒論》方):以瓜蒂、赤小豆為主藥,功擅湧吐濕熱痰涎,使邪從上解,適用於濕熱壅遏上焦之證。
    • 其他配伍:臨證可加梔子、茵陳、大黃等清利肝膽濕熱之品,或配合黃連解毒湯加減以瀉火解毒。

古籍補充
《聖惠方》亦提及爪黃「舌根焦黑,喉中喘急」,顯示其可能合併熱毒傷陰之候。後世醫家如《普濟方》進一步強調,此證需辨濕熱與血瘀孰輕孰重,若見舌質紫暗、黃疸晦滯,則需配伍活血化瘀之藥如桃仁、丹皮。

鑒別診斷
需與其他黃疸類型區分:

  • 急黃:發病更驟,多伴神昏、衄血,屬熱毒熾盛。
  • 陰黃:黃色晦暗,身冷脈沉,為寒濕困脾。
    爪黃以「狂亂、強直」為獨特表現,病位涉及肝膽與心,病理因素側重濕熱夾毒。

現代對應探討
從西醫學視角,爪黃可能類似急性肝炎合併肝性腦病,或膽道梗阻繼發感染所致的精神神經症狀。然中醫治療仍以辨證為核心,強調瀉熱透邪、通絡開竅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