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脬

轉脬,又稱轉胞,是中醫典籍中記載的一種病證,主要表現為臍下部位急劇疼痛並伴有小便不通的症狀。此病名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癃閉》一書,其中明確記載:「轉脬者,胞系轉戾,臍下並急而痛,小便不通者是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從中醫理論分析,轉脬的發生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:

  1. 膀胱氣化失常:中醫認為膀胱主司小便,其功能正常與否依賴於腎陽的溫煦和三焦氣化的協調。當氣化功能失調時,可導致小便不通。
  2. 胞系轉戾:即膀胱及其相關經絡系統的扭轉或位置異常,直接影響排尿功能。
  3. 下焦濕熱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滯氣機,可導致小便不利。
  4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外傷等因素導致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影響膀胱功能。

臨床表現

轉脬的主要臨床特徵包括:

  • 臍下部位突發性劇烈疼痛
  • 小便完全不通或點滴難出
  • 可能伴有腹脹、煩躁不安等症狀
  • 嚴重者可出現噁心嘔吐等全身反應

中醫辨證分型

根據中醫辨證理論,轉脬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
  1. 氣滯型:多因情志不遂導致,除小便不通外,可見脅腹脹滿、情志抑鬱等症狀。
  2. 濕熱型:小便不通伴有灼熱感,口苦口黏,舌紅苔黃膩。
  3. 腎虛型:多見於年老體弱者,小便不通但無明顯疼痛,伴有腰膝酸軟等腎虛症狀。
  4. 瘀阻型:多有外傷或手術史,小便不通伴刺痛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
歷史沿革

轉脬一詞在中醫文獻中有著悠久的記載歷史。除《證治匯補》外,早在《金匱要略》中就有類似症狀的描述,稱之為「胞轉」。歷代醫家對此病的認識不斷深入,治療方法也日趨完善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轉脬與癃閉有密切關係但又不完全相同。癃閉是一個更廣泛的概念,指排尿困難或小便不通的總稱,而轉脬特指因「胞系轉戾」導致的那一類癃閉,其特點是伴有明顯的臍下急痛。

在中醫解剖概念中,「胞」在古代文獻中有時指膀胱,有時指子宮,但在轉脬這一特定病名中,「胞」主要指膀胱及其附屬系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