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胎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轉胎

轉胎為中醫產科學名詞,指透過特定手法或療法,調整孕婦異常胎位,使之恢復正常位置的方法。此技術主要應用於妊娠後期,當胎兒呈現臀位、橫位等不正胎位時,藉由外力或內服藥物引導胎兒轉動,以利順產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胎位異常與氣血運行失調、經脈阻滯相關。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提及:「胎之轉動,繫乎母氣。」若孕婦氣血虛弱或經絡不暢,可能影響胎兒在胞宮中的活動,導致胎位不正。此外,衝任二脈主司胞胎,若氣機不順,亦可能妨礙胎兒自然轉位。

傳統轉胎方法

  1. 艾灸至陰穴
    至陰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井穴,位於足小趾外側。中醫認為,艾灸此穴可溫通經脈、調理氣血,間接促使胎兒活動,幫助轉正胎位。此法最早見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臨床上常於妊娠30週後施行。
  2. 手法外轉
    由經驗豐富的醫者以輕柔手法推按孕婦腹部,逐步引導胎兒轉動。此法需配合孕婦呼吸,並避開強力按壓,以免傷及母胎。明代《萬氏女科》記載:「以手徐推其腹,助胎自轉。」
  3. 內服中藥
    若因氣血虛弱導致胎位不正,可服用補益氣血、疏通經絡之方劑,如「保產無憂散」(含當歸、川芎、黃耆等),以調理母體氣機,間接促使胎位調整。

歷史文獻記載

唐代《千金要方》已提及矯正胎位之法,強調「安胎轉正,須順其氣」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婦科心法要訣》進一步歸納轉胎適應症與禁忌,指出「胎位不正,當審虛實而治之」。

轉胎技術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調整母體狀態,促進自然分娩。其理論與方法至今仍為中醫婦科臨床所沿用,並結合現代醫學評估以確保安全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