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轉疰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轉疰
定義
轉疰為中醫病名,屬「疰病」之一,指具有傳染性、病程遷延且能耗損正氣的疾病。其特點為「轉相染易」,即病氣可於人際間傳播,並在患者體內移轉不定,症狀變化多端。《太平聖惠方》稱其「死又易傍人」,強調其傳染性與致死性。
病因病機
- 外邪侵襲:多因瘴癘之氣、屍毒、風邪等外邪乘虛而入,伏於經絡或臟腑。
- 正氣虛弱:患者先天稟賦不足,或後天失養,致氣血兩虛,邪氣久滯難祛。
- 情志內傷:憂思悲恐等情緒波動,進一步耗傷臟腑,助長病勢。
臨床表現
- 全身症狀:形體羸瘦、倦怠乏力,寒熱往來(似瘧非瘧),默默煩悶。
- 精神異常:夜寐不安、夢寐氛氳(夢中覺邪氣纏繞),或悲泣向壁,或無故喜笑,狀如癲癇。
- 脾胃失調:手足心熱、納呆拒食,日久肌肉消爍。
- 病位遊走:疼痛或不適感於體內遊移,無固定部位。
鑑別診斷
- 屍疰:多與接觸亡者穢氣相關,症狀以突發昏厥、肢冷為主。
- 風疰:風邪致病,常見肢體掣痛、皮膚遊走性腫塊。
- 鬼疰:發病詭異,伴幻覺、譫妄,古人歸因於「邪祟」。
治法與方藥
- 解毒辟穢:
- 牛黃散(《太平聖惠方》):牛黃、硃砂、雄黃等,清心解毒,開竅安神。
- 雄黃圓:雄黃配伍麝香、鬼箭羽,逐穢通絡。
- 扶正祛邪:
- 若氣血虛甚,可合用人參養榮湯,補益脾肺。
- 調暢氣機:
- 柴胡桂枝湯加減,疏解少陽,調和營衛。
古籍補充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疰病連滯,死後復易旁人」,強調其傳染性;《千金要方》則以「疰病遷延,如鬼祟隨身」形容其纏綿難愈之性。轉疰與現代醫學「慢性消耗性傳染病」或「某些精神障礙伴軀體症狀」有部分相似,然中醫著重從「邪正相爭」與「氣血失和」論治。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