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莊綽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莊綽(約宋代),字季裕,清源(今山西清源縣)人,為宋代著名醫家。其生平曾任職於順昌、灃州等地,因自身患病得名醫陣了翁膏肓穴灸法治癒,遂潛心鑽研此術,並將臨床經驗系統整理,撰成《灸膏肓法》(又稱《膏肓腧穴灸法》),後由元代竇桂芳收錄於《針灸四書》中流傳後世。

學術貢獻

  1. 《灸膏肓法》專著
    此書為中醫史上首部專論膏肓穴灸法的文獻,詳細記載:

    • 流派考據:梳理歷代醫家對膏肓穴的定位與施灸差異,如《千金方》與《外臺秘要》之別。
    • 操作技法:強調「取穴精準」,提出「側臥屈膝」的體位標準,並詳述艾炷大小、灸量(壯數)及適應症。
    • 臨床應用:主治虛勞羸瘦、肺痿咳血等陰虛陽浮之證,反映宋代「重灸治虛」的學術特色。
  2. 其他著作

    • 《本草節要》:疑為本草類簡編,內容或與藥物性味歸經相關,惜已佚。
    • 《明堂針灸經》:可能參酌唐代《明堂經》而作,涉及經絡腧穴理論,國內未見傳本。

膏肓穴的中醫理論背景

莊氏所推崇的膏肓穴(BL43),屬足太陽膀胱經,位於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。中醫認為此穴為:

  • 「百病皆治」之穴:尤擅調理心肺氣機,對慢性虛損性疾病有顯效。
  • 灸法機理:透過艾火溫通,激發人體「衛氣」以固表培元,契合《黃帝內經》「針所不為,灸之所宜」之旨。

歷史影響

莊綽承襲北宋針灸學派重視腧穴特異性的傳統,其著作強化了膏肓穴在虛證治療中的地位,為後世《針灸大成》等典籍提供重要參考,亦反映宋代醫家對灸療技術的規範化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