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壯陽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壯陽

定義與範疇
壯陽為中醫治療學名詞,屬補益治法之一,專指透過溫補藥物或療法,強化人體陽氣,尤重心腎二臟之陽氣。其核心在於改善陽氣虛衰所致諸證,如畏寒肢冷、性功能減退、腰膝酸軟、精神萎靡等。根據臟腑辨證,壯陽可分為「壯心陽」與「壯腎陽」,兩者用藥及適應證各有側重。
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「陽氣」為人體生命活動之根本,具有溫煦、推動、固攝等作用。《素問・生氣通天論》云:「陽氣者,若天與日,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。」若陽氣不足,可因先天稟賦薄弱、久病耗損,或過勞、寒邪侵襲所致。心陽主血脈運行與神志活動,腎陽(命門之火)則司生殖、生長發育及水液代謝,故壯陽治法多從此二臟著手。

分類與用藥

  1. 壯心陽

    • 適應證:心悸怔忡、胸悶氣短、面色蒼白、四肢不溫,甚則冷汗淋漓(如心陽暴脫)。
    • 常用藥物
      • 人參:大補元氣,益心氣以助陽,適用於心陽衰微。
      • 附子:回陽救逆,溫通心脈,為急救心陽欲脫之要藥。
      • 桂枝:溫通心陽,常配甘草成「桂枝甘草湯」,治心陽不足之悸動。
  2. 壯腎陽

    • 適應證:陽痿早泄、遺精滑精、腰膝冷痛、夜尿頻多、宮寒不孕等。
    • 常用藥物
      • 鹿茸:血肉有情之品,峻補腎陽,益精血,多用於腎陽虧虛重症。
      • 巴戟天:補腎助陽兼祛風濕,適陽虛兼寒濕痹痛者。
      • 仙茅:溫腎壯陽、散寒除濕,但性燥烈,陰虛者慎用。
      • 鎖陽:補陽不燥,兼潤腸通便,適陽虛腸燥者。
    • 經典方劑
      • 右歸丸(熟地黃、附子、肉桂等):溫補腎陽,填精益髓。
      • 腎氣丸(乾地黃、山茱萸、附子等):助陽化氣,治腎陽不足之水腫、消渴。

其他相關療法

  • 針灸:選用命門、關元、腎俞等穴,艾灸尤能溫補陽氣。
  • 食療:如羊肉、韭菜、蝦仁等食材,具溫腎助陽之效。

學術延伸
壯陽治法需嚴謹辨證,區分「陽虛」與「陰虛陽亢」。陽虛者當補,然若誤用溫燥於陰虛火旺之體,反致傷陰動血。此外,壯陽藥物多辛熱,久服可能耗氣傷津,故中病即止,或配伍滋陰之品(如熟地黃、山藥),以達「陰中求陽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