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狀如懸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狀如懸膽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翳膜貫穿瞳神,形態上尖下闊,狀似懸垂之膽囊。此證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多因肝膽鬱熱,氣滯血瘀,或肝腎陰虛,膏脂受損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肝膽瘀熱:情志不暢或外邪侵襲,導致肝膽氣機鬱滯,久而化熱,熱灼津液,燔灼目絡,形成翳障。
- 肝腎陰虧:肝開竅於目,肝血不足或腎精虧損,目失所養,膏脂耗傷,翳膜內生。
- 痰濕上泛:脾失健運,濕濁內停,痰濕上擾清竅,凝結於瞳神。
臨床表現
- 翳膜特徵:薄白或青灰色,形如圓點或長圓斑塊,自上而下漸寬,貫穿瞳神,影響視物。
- 兼證:若因肝膽火盛,可伴目赤腫痛、口苦咽乾;若肝腎陰虛,則見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。
治法與方藥
- 清瀉肝膽:適用於肝膽瘀熱證,方選龍膽瀉肝湯加減,酌加丹皮、赤芍以涼血化瘀。
- 滋養肝腎:若屬陰虛翳障,可用杞菊地黃丸合石決明散,滋陰明目。
- 化痰散結:痰濕凝滯者,以溫膽湯化裁,佐以浙貝母、夏枯草軟堅消翳。
古籍論述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此證「急則治標」,需辨明寒熱虛實;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翳膜形質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,治療當標本兼顧。
此證預後與病機深淺相關,早期清熱化瘀可緩解,若遷延日久,膏脂耗竭,則療效較遜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