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狀如魚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狀如魚胞

病證名,指氣輪(白睛)腫脹隆起,色澤不呈紫赤,外觀猶如魚鰾之狀。此證首載於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,亦稱「狀如魚脬」、「氣脹」或「白睛浮壅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 熱邪壅遏於肺,導致肺氣宣降失常,氣機鬱滯於目。肺主氣,司呼吸,開竅於鼻,其經脈連目系。若肺熱熾盛,上攻於目,則白睛氣血壅滯,水濕停聚,形成腫脹。此外,風熱外襲或肝肺火旺,亦可能誘發此證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白睛腫脹:局部或廣泛隆起,色澤多偏白或淡紅,偶見水紅色,表面光滑,形似魚鰾。
  • 病變範圍:輕者侷限於白睛一隅,重者可腫脹高突,甚至遮掩黑睛(角膜),影響視物。
  • 伴隨症狀:或見輕度疼痛、異物感,但通常無明顯赤脈貫布,與風熱赤眼(結膜炎)有別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肺熱壅盛證

    • 主證:白睛腫脹,色白或淡紅,或伴咳嗽、咽乾。
    • 治法:瀉肺清熱,宣通氣機。
    • 方藥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加減,可酌加黃芩、桑白皮、杏仁以增強清肺瀉熱之效。
  2. 肝肺火旺證

    • 主證:白睛浮壅明顯,兼見口苦、舌紅苔黃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肺,降火消腫。
    • 方藥瀉肺湯(《審視瑤函》)合龍膽瀉肝湯加減,如梔子、車前子以利濕瀉火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刺:可取 肺俞合谷太淵 等穴,以宣肺泄熱。
  • 外治:若腫脹甚者,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外點,如黃連煎汁濾淨滴眼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準繩》強調此證「非瘀非血,乃氣分之病」,故治療當以調氣為先,不可妄用活血破血之品。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若久病不癒,需考慮脾虛濕泛或陰虛火炎,隨證施治。

此證預後多良,然須辨明寒熱虛實,以免誤治遷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