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狀如魚脬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狀如魚脬
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氣輪(即白睛)腫脹,外觀形似魚鰾之病症。此證首載於《張氏醫通·卷八》,其描述白睛浮脹,色澤微赤,狀若魚脬(魚鰾),故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多因「金火相搏」所致。肺屬金,主氣輪;火為陽熱之邪。若肺熱壅盛,或外感風熱,肺失肅降,火邪上灼目絡,則氣輪氣血滯留,發為腫脹。此外,肝火上炎、心火亢盛,亦可循經上擾,加重白睛病變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白睛局部或廣泛浮腫,隆起如泡,色澤淡紅或微赤,按之柔軟,無明顯痛感。
  • 兼症:或伴眼瞼微腫、目澀羞明,甚者視物模糊;若肺熱熾盛,可兼見咳嗽、咽乾、舌紅苔黃等全身症狀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則:清瀉肺熱,涼血散結。
主方

  • 瀉肺湯(《張氏醫通》加減方):以桑白皮、地骨皮清瀉肺火;黃芩、連翹助清上焦熱毒;牡丹皮、赤芍涼血活血;酌加桔梗宣肺散結,甘草調和諸藥。
  • 變證加減
    • 若肝火偏旺,加梔子、夏枯草;
    • 心火亢盛者,合導赤散;
    • 腫甚者,加車前子、茯苓利水滲濕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狀如魚胞:與本證相似,然「魚胞」多強調白睛浮壅如囊,病機更偏氣滯濕停,治宜行氣化濕,方用五苓散加減。
  • 金疳(白睛顆粒小泡):屬肺經燥熱,局部生粟狀隆起,需養陰清肺。

古籍考據
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提及:「氣輪脹起,不紫不赤,狀若魚脬,此肺氣不降使然。」強調肺氣鬱滯與火邪相合為病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進一步指出,此證「宜急治,遲則氣凝血結,恐生翳障」,提示早期清熱解毒之重要性。

本證雖以局部症狀為主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臨床需結合臟腑氣血盛衰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