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單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名詞「單行」詳解

「單行」為中藥配伍理論「七情」之一,又稱「獨行」,首載於《神農本草經》。其意指在方劑中僅選用單一味藥物,不另搭配其他輔助藥材,以發揮其獨特療效。《本草綱目·序例》明確指出:「獨行者,單方不用輔也。」此類用法強調藥材本身的純粹性與針對性,常見於病情單純或需專力攻治的證候。

理論基礎與應用

單行的運用,體現中醫「藥專力宏」的治療思想。當病症單一或藥性強烈時,單味藥即可直達病所,無需他藥干預。例如:

  1. 獨參湯:僅用人參一味,大補元氣,挽救氣隨血脫之危證,取其「獨參之力,能回陽於垂絕」。
  2. 甘草湯:單用甘草清熱解毒,緩急止痛,主治少陰咽痛或毒邪初起之輕症。

此類方劑結構簡潔,卻因藥力集中而療效顯著,符合《內經》「治有緩急,方有大小」的原則。

與其他配伍關係的區別

「七情」中,其餘六情(相須、相使、相畏、相殺、相惡、相反)均涉及多藥互動,唯獨「單行」不假外助。例如:

  • 相須:如麻黃配桂枝,協同增強發汗之力。
  • 單行:如馬齒莧獨用治痢,全賴其清熱涼血之性。

臨床選用依據

單行方劑的應用,需基於以下條件:

  1. 藥性峻猛或平和:如人參性平可獨用,而附子毒性強烈則需配伍減毒(非單行範疇)。
  2. 病機單純:如外感初起用生薑發散風寒,無需複雜組方。
  3. 急症救逆:如獨參湯速補氣血,避免藥力分散。

古籍佐證與發展

除《神農本草經》外,《傷寒論》中亦不乏單行案例,如「瓜蒂散」雖以赤小豆為佐,然主藥瓜蒂實為催吐獨行之代表。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更於《景岳全書》中強調:「單方專主者,力純而效速。」

綜觀之,「單行」不僅是中藥配伍的特殊形式,更反映中醫「辨證精準、用藥簡練」的治療智慧,於臨床中仍具重要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