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追蝕瘡疽腫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追蝕瘡疽腫法
追蝕瘡疽腫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,首見於元代《外科精義》卷上,指直接以腐蝕性藥物外敷患處,用以祛除瘡瘍惡肉、疏通膿毒之法。此法藉藥性之峻烈,使瘡瘍局部組織壞死脫落,促使毒邪外洩,新肉得生,適用於癰疽、腫瘍、潰瘍等多種外科病症。
作用機理
中醫認為,瘡疽腫毒多因氣血壅滯、熱毒蘊結所致,若膿成不潰或潰後腐肉未脫,則毒邪難消,瘡口難斂。追蝕法以「腐去新生」為原則,選用具有強烈腐蝕作用的藥物,直接作用於病竈,使惡肉腐化、膿毒排出,從而促進瘡口癒合。
常用方藥
- 白降丹:主含氯化汞及氯化亞汞,性烈而專攻腐蝕,適用於癰疽膿成未潰或瘡口狹小者,能蝕瘡拔毒,穿透力強。
- 紅升丹:以氧化汞為主,兼具提膿祛腐之效,多用於潰後腐肉未脫或胬肉突出者,能促進瘡面潔淨。
- 五五丹:由石膏與升丹按比例配製,藥性較緩和,適用於腐肉未盡而需緩蝕者,兼具生肌之效。
此外,臨床亦會根據病情選用九一丹、七三丹等不同配伍,以調節腐蝕強弱。
適應症
- 癰疽膿成未潰:瘡腫硬結,膿毒內蓄,需蝕破排膿。
- 潰後瘡口不暢:膿腐未盡,或瘡口過小,引流不暢。
- 胬肉增生:瘡面新肉凸出不平,妨礙癒合。
- 痔瘡、瘰癧、贅疣:針對局部增生或頑固性病竈,以蝕除異常組織。
操作要點
追蝕法需精準用藥,通常將藥末直接摻於患處,或調製為藥捻插入瘡竇。用藥時須掌握劑量與範圍,避免損傷健康組織。若瘡面較大,可配合潰瘍去腐法或瘡瘍摻藥法,分階段處理腐肉與生肌。
此法體現中醫外科「祛腐生新」之治療思想,通過局部腐蝕與整體調理相結合,以達邪去正復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