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追蝕膿法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追蝕膿法

追蝕膿法為中醫外科外治法之一,指運用具有化腐排膿功效的藥物外敷於患處,以代替刀針切開排膿的治療方法。此法首見於明代汪機所著《外科理例》卷一,書中記載:「若瘡癤膿成未破於上薄皮剝起者,當用破頭代針之藥安其上,以膏貼之。膿出之後,用搜膿化毒藥;若膿血未盡,便用生肌藥,務其早愈,則若毒氣未盡,必再發。」

理論基礎

追蝕膿法的核心機理在於「使毒外洩而不內攻,惡肉易去,好肉易生」。中醫認為,瘡瘍膿成而未潰者,若強行切開,恐傷正氣,且易致邪毒內陷;若待其自潰,則病程遷延,毒邪久留。故以化腐藥物外敷,既能促使膿液排出,又可避免刀針之傷,符合「祛邪不傷正」的治療原則。

適應症

此法主要適用於以下情況:

  1. 瘡瘍膿成未潰:如癰、疽、疔、癤等外證,膿液已形成但尚未破潰,局部皮膚變薄,按之有波動感。
  2. 膿腔深在:若膿腔位置較深,刀針難以徹底引流,可輔以追蝕藥物,促進膿液外排。
  3. 體弱不耐刀針:患者氣血虛弱,不宜直接切開者,可用此法緩解膿毒。

常用藥物

追蝕膿法所用藥物多具化腐、排膿、拔毒之效,常見如下:

  1. 白降丹:由朱砂、雄黃、水銀等煉製而成,腐蝕力強,適用於頑固膿瘍。
  2. 紅升丹:含汞化合物,能提膿去腐,促進瘡口癒合。
  3. 三仙丹:輕粉、白礬、火硝合成,用於瘡瘍膿成未潰。
  4. 咬頭膏:以銅綠、巴豆等製成,貼於瘡頂,促使膿頭破潰。

操作方法

  1. 清潔患處:先以淡鹽水或金銀花露清洗瘡周,去除污穢。
  2. 敷藥:取適量化腐藥(如白降丹、紅升丹)撒於瘡頂,或以膏藥(如咬頭膏)貼敷。
  3. 覆蓋固定:外蓋油紗布或太乙膏,避免藥物脫落。
  4. 觀察反應:一般1-2日後,膿頭自行破潰,膿液流出。
  5. 膿盡後處理:改用搜膿化毒藥(如九一丹)引流餘膿,待膿血排淨,再敷生肌散促進癒合。

臨床要點

  • 辨膿成否:須確診膿已成(按之波動,痛減,皮薄透亮)方可施用,否則易傷好肉。
  • 藥物選擇:根據瘡瘍深淺及患者體質選藥,如淺表者用輕劑(三仙丹),深在者用重劑(白降丹)。
  • 防傷正氣:化腐藥多含金石之品,不宜久用,膿出即止,免傷氣血。

追蝕膿法體現了中醫「以藥代刀」的智慧,既能有效排膿,又可減少創傷,為外科治療重要手段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