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追虛逐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追虛逐實

定義與源流
「追虛逐實」為中醫治療學術語,首見於《傷寒論·辨太陽病脈證並治》。張仲景原文以灸法誤治陰虛內熱證為例,指出不當治療反使「虛者益虛,實者益實」,後世醫家延伸此概念,泛指誤用補瀉手法導致病情惡化的治療失誤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虛實辨證
    中醫強調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」的治療原則。「虛」指正氣不足,如氣血陰陽虧虛;「實」指邪氣亢盛,如痰濕、瘀血、熱毒等。「追虛逐實」即違反此原則,誤瀉虛證或誤補實證,加劇陰陽失衡。
  2. 經典案例解析
    《傷寒論》提及,陰虛內熱者本應滋陰清熱,若誤用溫灸法,火熱之邪耗傷陰液,使陰虛更甚(追虛),內熱更熾(逐實)。此類誤治可能導致口乾、煩躁、發熱等變證。

後世醫家的引申應用

  • 針灸領域:誤對氣虛患者施以強刺激瀉法,或對實熱證施用溫補手法,均屬「追虛逐實」。
  • 方藥運用:如陽明腑實證(便祕、腹滿)誤投補氣藥,或脾虛泄瀉誤用苦寒攻下,皆為典型錯誤。
  • 診斷層面:強調「四診合參」,避免因片面辨證而誤判虛實。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• 「虛虛實實」:與「追虛逐實」義近,但更側重治療後果的描述,即「使虛者更虛,實者更實」。
  • 「損不足而益有餘」:出自《內經》,為「追虛逐實」的理論淵源,泛指違反治療常規的錯誤。

學術價值
此術語體現中醫「辨證論治」的核心思想,警示醫者須嚴守「補瀉適宜」的治療綱領,對臨床誤治案例的分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