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墜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墜睛

病證名,屬眼科疾患之一,指因風寒邪氣上攻眼帶,導致目珠向下偏斜之症。此病首載於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三十三,又稱「墜睛眼」,其臨床表現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麻痹性斜視」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墜睛多因外感風寒之邪,侵襲眼部經絡,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眼帶失養,筋肉弛緩或攣急,目珠因而偏斜向下。此外,肝主筋,開竅於目,若肝血不足或肝風內動,亦可能影響目珠之正常位置,導致此症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單側或雙側目珠向下偏斜,轉動受限,或伴隨視物昏花、複視等症狀。若因風寒所致,或兼見畏寒、頭痛等表證;若因肝血不足,則可能伴有頭暈目眩、面色無華等虛象。

相關典籍與鑑別
《太平聖惠方》指出此症為「風寒客於眼帶」所致,治療當以祛風散寒、通絡活血為主。另可參見「目偏視」條,該病泛指目珠偏斜之症,涵蓋範圍較廣,而墜睛特指目珠下墜之類型。

治療原則
中醫治療墜睛,需辨明病因。若屬風寒外襲,常用方劑如菊花決明散加減,以疏風散寒;若因肝血虧虛,則可選用補肝湯養血柔肝。針灸療法常取睛明、承泣、風池等穴,以疏通眼部氣血。

與現代醫學之關聯
此症近似於西醫之「下直肌麻痹」或「動眼神經麻痹」,多因神經或肌肉病變導致眼球運動異常。然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強調氣血經絡之平衡,與西醫局部治療有所不同。

總結
墜睛為中醫眼科特色病名,其診治需結合四診,辨證施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思想。歷代醫家對此症之論述,豐富了眼科理論與臨床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