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單鎖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單鎖口

單鎖口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痘疹(天花)併發症之一,特徵為患者嘴角一側獨生一粒痘瘡,較周圍痘疹明顯碩大,局部板硬無盤(痘根周邊無紅暈),導致口角活動受限,形如「鎖口」之狀。此症首載於清代《醫宗金鑒·痘疹心法要訣》,列為痘疹變證,與「雙鎖口」(兩側嘴角同病)相對,屬熱毒壅滯、經絡氣血受阻之病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單鎖口多因痘毒熾盛,循陽明經脈上攻口頰所致。陽明經多氣多血,若患者正氣不足,或痘毒夾心脾積熱,毒邪不得透發,反聚於局部,結滯成硬。其「板硬無盤」之特徵,反映毒邪深伏、氣血凝澀,屬「毒滯血瘀」之候;而口角活動受阻,則與經絡拘急相關,涉及陽明經筋失養。

鑑別要點

  1. 與常痘區別:尋常痘疹分布均勻,顆粒大小相近,頂尖根盤紅活;單鎖口之痘獨大且硬,根盤不顯。
  2. 與口瘡鑑別:口瘡多為黏膜潰瘍,疼痛明顯但無板硬感;單鎖口屬皮膚痘瘡,深結肌腠。
  3. 與疔瘡辨異:疔瘡雖亦堅硬,但多發於面部其他部位,且起病急驟,伴劇痛高熱;單鎖口為痘疹旁生,病勢相對緩滯。

治法探討
古籍未載單鎖口專方,然據其病機,可參照痘毒壅滯證治則: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透痘為主,方選《醫宗金鑒》涼血解毒湯加減,佐以紫草、紅花活血通絡;若兼便秘煩渴,可加大黃、石膏瀉陽明腑熱。
  • 外治:局部可敷貼如意金黃散,以醋調塗,助散結消腫;若痘頂微潰,則改用生肌玉紅膏化腐生新。

古籍補充
《醫宗金鑒》強調此症預後與痘疹整體病情相關,若單鎖口出現後周身痘疹漸暗、氣血衰敗,則屬逆證;反之,若痘色紅活、毒隨痘泄,則硬結可隨痘痂脫落而消。此症亦反映中醫「經絡辨證」思想,凸顯局部與整體之關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