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墜睛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墜睛眼

墜睛眼,又稱墜睛,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·卷二十二》。其名取自「睛珠下墜」之象,指眼珠向下偏斜或固定不移之症,屬「目偏視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此症多與肝脾功能失調經絡氣血阻滯相關:

  1. 肝風內動:肝主筋,開竅於目。若肝陰不足,虛風內動,或情志鬱結化火,風火相煽,可牽引目系而致睛珠偏墜。
  2. 脾虛氣陷:脾主肌肉,統攝眼瞼與眼珠之活動。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無力固攝睛珠,則見下墜之象。
  3. 經絡瘀阻:足太陽膀胱經、足少陽膽經等循行於目周,若外傷、痰濕或氣滯血瘀阻塞經絡,可致眼珠轉動失靈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單眼或雙眼珠向下固定,轉動受限。
  • 或伴頭暈目眩、視物模糊,甚則複視。
  • 舌脈可見舌淡胖(脾虛)、舌紅少津(肝陰虛),或脈弦滑(痰瘀)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以調和肝脾疏通經絡為原則,分型施治:

  1. 肝風上擾:治宜平肝息風,方用天麻鉤藤飲加減,酌加菊花、石決明。
  2. 脾虛氣陷:治宜補中益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,佐以升麻、柴胡升提陽氣。
  3. 痰瘀阻絡:治宜化痰通絡,方選溫膽湯桃紅四物湯,配合針灸睛明、承泣等穴。

古籍記載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此症與「風邪中絡」相關,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進一步闡述其與肝脾關係,並載外治法如「灸風池、肝俞」以通絡定睛。

此症需與「風牽偏視」(類似西醫學之眼肌麻痺)鑑別,後者多因外風襲絡,發病急驟,而墜睛眼以內傷虛證為多,病程較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