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肫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肫癰

病名,屬癰疽之一,特指發於大腿內側肌膚深處之癰腫。其名首見於《瘡瘍經驗全書》,書中記載:「肫疽,腫高而硬,俗言此疽堅無膿,殊不知其因成膿在內,一時不能出皮膚。」此症特徵為局部腫脹堅硬,表面雖未必顯露膿頭,然實為毒熱蘊結、血肉腐敗成膿之象,因深伏肌腠,故外觀難察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肫癰多因外感濕熱邪毒,或內傷情志、飲食不節,致氣血壅滯,經絡阻塞,熱毒聚於肌肉而成。《醫宗金鑒》提及:「癰疽皆由榮衛不和,氣血凝滯。」若熱毒熾盛,則血肉腐化為膿;若正氣不足,則膿液難透,反致內陷。其病位多涉足三陰經,尤以肝脾兩經濕熱下注為常見。

辨證要點

  1. 初期:患處腫脹堅硬,皮色或紅或暗,疼痛拒按,伴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,屬陽證、實證。
  2. 成膿期:腫塊漸軟,按之應指(波動感),為膿熟之兆;若遲延不潰,則膿毒內蓄,恐生變證。
  3. 潰後:膿出黃稠者為順證;若膿稀色敗、久不收口,多屬氣血兩虛或餘毒未清。

治法

  •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透膿為主。初期可用仙方活命飲加減;成膿期宜透膿散托毒外出;若氣血虛弱者,則合黃芪內托散。
  • 外治:膿成當急切開引流,古人強調「內托發出」後再行針刺,然今結合外科之術,可及時切排,免生內陷之危。外敷藥初起宜金黃散,潰後用生肌玉紅膏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附骨疽:深及骨髓,病程遷延,潰後多夾死骨。
  • 流注:多發性膿腫,走竄不定,常因他處病灶引發。

肫癰之治,貴在辨明膿成與否,及時攻邪排毒,兼顧護正,方免貽誤病機。古籍所載「內托」之法,乃因當時外科技術所限,今當參酌古今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