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灼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灼痛

灼痛為中醫病狀名,指患處出現如火焰燒灼般的疼痛感,其成因多與體內熱邪熾盛或陰液虧耗、虛火內擾有關。此症常見於以下幾類病證:

  1. 胃脘灼痛
    多因胃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肝鬱化火,橫逆犯胃所致。患者自覺胃部灼熱疼痛,常伴口乾咽燥、嘈雜易飢、舌紅少津等陰虛火旺之象。若屬肝胃鬱熱,則兼見脅痛、煩躁易怒、脈弦數等症。
  2. 瘡瘍灼痛
    見於熱毒壅盛之瘡瘍,如癰疽、丹毒等。因火熱之邪燔灼氣血,局部表現為紅腫焮熱、痛如火燎,甚則潰爛流膿。此類實熱證多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脈洪數等全身症狀。
  3. 湯火傷灼痛
    外受高溫或火毒直接損傷肌膚,導致經絡瘀阻,氣血壅滯。輕者皮膚潮紅灼痛,重者起泡潰爛,乃火毒熾盛、燔灼皮肉之象。

中醫病機分析
灼痛之核心病機在於「火熱為患」,可分實火與虛火兩類:

  • 實火灼痛:因六淫化火(如風熱、暑火)、情志化火(如肝鬱化火),或飲食辛辣積熱所致,其痛劇烈,病勢急迫,多伴紅腫熱感。
  • 虛火灼痛:緣於陰虛陽亢,津虧不能制火,如胃陰虛、腎陰虛等,其痛隱隱但持續,午後或夜間加劇,常見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
相關典籍記載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,揭示火熱之邪與疼痛的關聯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瘡瘍灼痛需辨明「陰陽虛實」,實者清熱解毒,虛者滋陰降火。

此症之辨證須結合部位、兼症及脈象,方能區分虛實,對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