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單松子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單松子風

單松子風為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「喉風」範疇,首載於清代醫家鄭梅澗所著《重樓玉鑰》卷上。其特徵為「帝中」(即懸雍垂)一側腫起,狀如松子,色紅赤而伴明顯疼痛。此病多因風熱邪毒上攻咽喉,或肺胃積熱熏蒸,致局部氣血壅滯、經絡受阻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從口鼻侵入,上襲咽喉,與正氣相搏,化火生毒,灼傷脈絡,發為腫痛。
  2. 肺胃熱盛:過食辛辣厚味,肺胃積熱,循經上炎,結於喉間,氣血瘀滯而成腫塊。
  3. 陰虛火旺:素體陰虛,虛火內生,上灼咽喉,亦可誘發此證,然臨床多見實熱證型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懸雍垂一側突起如松子狀,色紅或深紅,觸之痛甚,甚則妨礙吞咽及言語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、舌紅苔黃、脈數等實熱之象。

鑑別診斷

需與「雙松子風」區分,後者為懸雍垂兩側同時腫起,病因相似但病勢更重。另需與「喉癰」(喉部癰腫)辨證,後者多伴化膿,病位較深。

治療原則

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為主,根據證型配伍:

  • 風熱外襲: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配合針刺少商、商陽放血泄熱。
  • 肺胃熱盛:宜瀉火解毒,方選清咽利膈湯,重用黃芩、梔子、大黃等。
  • 局部外治:可予冰硼散錫類散吹喉,以清熱斂瘡。

古籍補充

《重樓玉鑰》強調此病「急宜清降」,不可遲延,提示其發展迅速,需及時辨證施治。後世醫家亦指出,若熱毒熾盛未消,恐轉為「喉癰」或「喉閉」等危候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,具體辨證須參合四診。)